台灣

玩遊戲學日文這回事

一開始,我並沒有意識到我在遊戲畫面上面對的那些東西是外語,不論是英文或日文。 我人生的第一塊遊樂器卡帶是連同台製「創造者70」FC相容機購買的《坦克大戰》台卡,不久後又增加了像是《超級瑪利》或《氣球大戰》這類的必備大作,而這些遊戲在設計上就不需要什麼語言能力,只要靠直覺就能玩得很好。 在那個時候,《勇者鬥惡龍》對我來說只是鄰居念高職,脾氣不大好的大哥哥在玩的一款看不太懂的遊戲,而且不知為何那像素構成、一直擺著笑臉的史 […]

玩遊戲學日文這回事 Read More »

盜版《小叮噹》的快樂回憶與心靈創傷

我從四、五歲開始,就非常喜愛藤子不二雄老師的《小叮噹》。我知道很多人對這個譯名會有意見,不過請讓我在這篇文章裡光明正大地使用它。 不只是漫畫書,就連當時家中剛買沒多久的小帶錄影機,在大人們沒在看「八點集合」或「志村大爆笑」的空檔,只要電視上播著「小叮噹」動畫,我就可以安靜一個下午不給他們製造麻煩。 非常詭異的是,根據後來我從家人那邊聽到的,雖然那些從日本電視台上側錄,通常連前後和中間的玩具廣告也一起剪進去的謎版「小叮

盜版《小叮噹》的快樂回憶與心靈創傷 Read More »

【骨灰集散地專欄】電腦遊戲包裝演進史

遊戲雖是電子化的產物,但與麵包、唱片和書籍相同,都是一種商品,必須透過包裝在市面販售。簡而言之,遊戲就像個小女人,若沒有華麗的包裝來吸引男人(玩家)的目光,就算內容再充實也可能乏人問津。 遊戲的包裝可簡略區分為外盒、遊戲封面、手冊及周邊贈品,本篇主要就台灣早期至目前(編按:2008年)為止的「電腦遊戲包裝演進」做些簡單的介紹。 遊戲外盒 台灣早期有著海盜王國的「美名」,無論是商品或遊戲,輸入台灣後便幾無版權可言。早期

【骨灰集散地專欄】電腦遊戲包裝演進史 Read More »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