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版學習漫畫《世界的歷史》到底修改了什麼?十五卷第四章的秘密

集英社版封面
集英社版《世界の歴史》第 15 冊封面。

1988 年,牛頓出版社獲得日本集英社授權,翻譯集英社於 1986-1987 年間出版的學習漫畫《世界の歴史》於臺灣發行。顧名思義,「學習漫畫」指的就是幫助學習的漫畫書,一般來說以國中小學生為主要讀者群。但從定義上來說,以漫畫形式出版給給大人看的學習書籍也可以稱為「學習漫畫」。在日本,學習漫畫的主題以歷史、傳記、科普,以及文學名著改編為主,以下要介紹的《世界の歴史》就是典型的學習漫畫。

1986 年出版的《世界の歴史》是集英社第二次投入學習漫畫事業。第一次是 1968 年出版的《日本の歴史》,可說是歷史學習漫畫的先聲。進入 1980 年代後,日本許多出版社都投入歷史學習漫畫市場,集英社在此時推出第二版的《日本の歴史》(1982),並將戰線擴張到世界史與中國史,分別出版《世界の歴史》(1986)和《中国の歴史》(1987)。這兩套世界史與中國史學習漫畫出版後不久,就被牛頓出版社在 1988 年引進臺灣,成為科普雜誌《牛頓》、《小牛頓》以外,牛頓出版社搶攻歷史學習市場的新商品。

印於早期青文版《機器貓小叮噹》書背的「國立編譯館連環圖畫審定執照」。
印於早期青文版《機器貓小叮噹》書背的「國立編譯館連環圖畫審定執照」。

1988 年對臺灣來說是個劇烈變動的年代。經濟高速成長,市場上資金充裕,市民購買力提高,離臺北股市首次破萬點也只剩一年的時間。在政治上,1987 年 7 月 15 日臺灣解除長達 38 年的戒嚴,言論自由大幅放寬。12 月 1 日解除報禁,4 日廢除箝制臺灣漫畫發展 39 年(比戒嚴還久)的〈編印連環圖畫輔導辦法〉,在臺灣出版的漫畫終於不必再送到國立殯儀館編譯館審查,書後也不必再印上那張像獎狀一樣的審查證書。

牛頓出版社在 1988 年 3 月引進日本集英社最新版的學習漫畫,可說是看準了出版自由所帶來的商機,要用最快的速度搶下市場。當然,其他出版社也不會放過這個機會,1988 年 9 月,地球出版社翻譯集英社版《世界の歴史》,改題為《小歷史》出版。1989 年 9 月,暢文出版社也做了同樣的事,書名也是《世界的歷史》。在短短的一年半內,集英社的《世界の歴史》在臺灣就出現了三個版本,其中只有牛頓明確表示為「日本集英社授權發行中文版」,地球和暢文可能都沒有取得原著作權人授權。

這三家臺灣出版社的翻譯基本上大同小異,但對於近代史中與 1980 年代臺灣主流史觀與作風相違的地方,在翻譯時都做了更動。臺灣社會的主流史觀從 1980 年代以來經過了很大的變化,現在我們覺得無傷大雅的元素,在當時則是危險的禁忌。有些我們現在認為理所當然的論述,在當時還是新得讓人無法接受的思想。有些我們現在不能接受的改編,在當時卻被認為是必要的修正。

1988 年的世界還在冷戰之中,臺灣卻因為與中國競爭「正統」而陷入國際孤立。反共抗俄、光復大陸、莊敬自強、處變不驚、光復基地、三民主義模範省等口號還充斥著臺灣人民的生活。對於二次世界大戰的記憶,也還是政府所宣傳的「九一八事變」、「一二八事變」、「七七蘆溝橋事變」,以及以國民革命軍為主角的「八年抗戰」。超出這個範圍的知識,不只是禁止未成年讀者觀看的限制級,甚至是禁止全部人知道的踰越限制級吧。

對於日本原版中的「不宜內容」,臺灣的三家出版社卻各有各的處理方法。有些地方直接重繪新內容覆蓋原版,有些採取刪減內容淡化的方法,有些則保留圖像修改文字。讀者並不難發現重繪的現象,因為前後的畫風差異很大,論述風格也有差異。但讀者能不能知道這些修改的動機,或是不多思考地一路讀下去,則考驗著讀者本身的知識與社會經驗。對於當年連文字都不完全讀得懂的我來說,自然是看著圖畫一連貫地讀下去。要到很多年以後,當這套漫畫已經不在我身邊,我也從歷史學習漫畫的讀者變成研究歷史的 student,臺灣本位的史觀也已經成為不需解釋的立場,這才想到要去查出:到底什麼東西被臺灣的編譯者修改掉了?原版到底說的是什麼歷史?

探究這個問題,可以從漫畫內容修改最多的第 15 卷《希特勒與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點圖放大)

首先看書的外衣:封面與封底。四個版本的封面圖都一樣,以廣島原爆紀念館為背景,封面人物由左至右是希特勒、東條英機、墨索里尼、史達林、邱吉爾、羅斯福。沒有爭議份子,沒有問題。但轉到封底,集英社版的構成元素有柏林威廉皇帝紀念教堂戰爭後殘留的鐘樓,美軍 M4 雪曼戰車,一位抽雪茄的美軍,以及兩位掛著「八路」臂章的共產黨軍人。這兩位八路軍成了問題,牛頓版用刪除改繪的方法處理,重新畫上兩位國民革命軍人,姿勢和表情一樣,但左邊那位的綁腿改成皮靴,裝備似乎變好了。地球版則純粹刪除八路軍,但為了徹底把蓋在照片右邊的人刪掉,威廉皇帝紀念教堂就不得不偏向畫框右邊,變得很不平衡。暢文版則沒有修改,維持集英社既有的排版不變。

從臺灣出版社對第 15 卷封底的修改,大概可以猜到內文的「敏感內容」與當時所稱的「共匪」有關。以下是四個版本各章的標題:

集英社版

很明顯,集英社版的第四章〈毛澤東與中國共產黨〉絕對是 1988 年的臺灣出版社要處理的對象,因為這和當時還牢牢掌握臺灣政治,主張「正統」的國民黨政府,在史觀上有極大的衝突。其實以集英社《世界の歴史》全篇來看,以某個主要人物來介紹一個重要國家或團體的崛起,並不是少見的敘述。從早期的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共和與凱薩崛起、查理曼大帝的興起、斐特烈大帝與普魯士的興起等等篇章,都是運用這樣的手法來介紹。

雖然有點傳統,但以學習漫畫來說,主角明確的傳統方法也有傳統的好處。問題還是在 1980 年代的臺灣,那個離「殺朱拔毛」還不遠的年代,集英社版將「匪酋」毛澤東和朱德都描寫在故事中,臺灣的出版社即使已經沒有漫畫出版審查的限制,但在社會氣氛驅使的自我審查之下,他們仍然要大幅修改這一章的內容。

集英社版〈毛澤東與中國共產黨〉摘錄。全文28頁。

牛頓版

獲得授權的牛頓出版社,選擇用全篇改繪的方式處理「有問題」的第四章,重新畫上 28 頁的漫畫取代集英社的版本。新繪製的章節從章扉頁就開始修改,原版的毛澤東與農民軍被替換成馬上的蔣介石與國民革命軍,標題也改成「中國的內憂與外患時期」。

故事從 1928 年國民革命軍北伐期間與日本勢力衝突的五三慘案開始,並強調軍閥張宗昌與日本的勾結行為與蔡公時的犧牲(小時候我很怕看這頁)。接下來是九一八事變和其引發的抗日活動與一二八上海事變,以及日軍被中國軍隊「痛擊」的結果。國民革命軍與共軍的對抗,在新繪漫畫中的主角變成「攘外必先安內」的國軍,當然共軍也只有被打得逃竄的戲份。

故事繼續講到西安事變與隨後中日戰爭全面爆發,並且用了一頁的篇幅講南京大屠殺,主角是兩位日軍士兵野田和宮岡比賽誰斬人較多的故事。這個故事出自 1937 年底的日本報導,但真實的人名是野田和向井(百人斬り競争)。值得一提的是,這位虛構的宮岡被同袍稱為「宮岡桑」,「桑」這個逸脫於當時文字常規的用法出現在符合國民黨史觀的故事中,總覺得特別有趣。

接下來的「抗戰」,故事繼續聚焦在國民革命軍的臺兒莊大捷與長沙大捷,以及日軍轟炸中國城市造成的破壞。之後氣急敗壞的日本將領決定要偷襲珍珠港,促使美國參戰,並與各國發表反侵略共同宣言。當然,蔣介石被任命為中國戰區最高統帥這件事一定要佔很大一格。本章以二次大戰的尾聲做結,但波茨坦宣言的發表卻由歷史上沒有親自出席的蔣介石讀稿,日本無條件投降後街頭上的歡迎布條也寫「蔣主席萬歲」,毛澤東連個影子也沒看見。

整體來說牛頓新繪製的內容,符合典型的國民黨抗戰史觀,是國民黨政府戰後在臺灣不斷宣傳講述的標準版本,內容沒有太多意外之處。其實在集英社版中,中日戰爭的篇幅被大量縮小,整個二次大戰的故事都集中在太平洋與歐洲戰場。中國戰場的篇幅只有一頁半,其中日軍半頁,共軍半頁,國民革命軍半頁,不知道在原系列構成的史觀中,中國戰場是不值一提還是不願一顧的歷史?

牛頓版〈中國的內憂與外患時期〉摘錄。全文28頁。

地球版

比牛頓版稍晚的地球版,處理第四章的方法一樣也是重新繪製取代原版,但畫工比起牛頓又更差了一點,而且從集英社版借用了部分畫格來充當內容。和牛頓版不同,地球版的故事始於 1928 年北伐結束之後以「國父」擘劃的藍本所建立的「黃金十年」。此時中國仍有內憂外患,下一頁就借用集英社的畫面來講九一八事變,但日軍司令部的臺詞從原版的「爆破事件毫無疑問是中國軍隊所為,我們關東軍為了維護治安,將立即對中國軍隊開始軍事行動」改成「這次的爆破計畫非常地成功!我們有藉口侵略中國了!我們的『大亞洲美夢』就快實現了!」不過原圖中人物做出的是生氣著急的表情,與地球版喜形於色的臺詞對不上。

總覺得比起改繪,這種把自己的話塞到別人口中的改編法比較沒有格調。在下一頁也是借用集英社版來講一二八事變。值得注意的是集英社版的中國砲兵戴的帽子有紅星,顯然是共軍,地球版把這頂帽子改成青天白日徽的制式小帽。其實在這裡集英社版畫錯了,一二八事變中參戰的是國民革命軍,但事後第十九軍被調往福建剿共,結果受共黨影響而發起「閩變」才變成支持共產黨的勢力。

少年老成的元首。
地球版漫畫中「少年老成」的偉大領袖。

地球版對蔣介石的描繪也有特殊的堅持。在集英社原版中的蔣介石看起來較為年輕,符合當時四十幾歲的形象。但是地球版即使借用集英社版的漫畫,也要將蔣介石改繪成七十幾歲的老人臉孔,不知原因為何?偉大領袖沒有年輕過嗎?

故事進入中日戰爭後,敘事的主角變成一位退伍老兵,在孫子的央求下講述他經歷的戰爭。老兵爺爺先強調「中國人是最愛好和平的民族」,但是「日本鬼子欺人太甚」,所以不得不開戰,日本的戰爭罪行則是一定要記住的「血債」(用詞真強烈)。他在「十萬青年十萬軍」的口號下受「 蔣公」的感召參軍,雖然軍力較弱,但也在上海死守四行倉庫三個月,以空間換取時間,並爭取到筧橋空戰勝利與臺兒莊大捷。他要孫子記住,中國軍隊是靠自己打勝的,而且如果不是中國軍隊牽制住日軍,傲慢的盟軍在歐洲戰場難保優勢。這段故事中對西方國家的仇視情節,似乎是 1970 年代國民政府一連串外交挫敗後的產物。

至於共軍,在地球版的故事中同樣是不可信賴的角色。那位老兵爺爺特別強調共軍偷襲國軍,使他的朋友陣亡的故事,並且將故事講到 1945 年終戰後的中國,抱怨馬歇爾的調停,中共出爾反爾,以及國民政府充滿和談的誠意卻不斷被「共匪」破壞。最後他要孫子牢記「日本永遠不會放棄侵略中國的!而且共匪是永遠不可信賴的!」在地球版《小歷史》中,反共抗日的戰爭,可是到 1988 年都還沒打完。

地球版〈中國八年抗戰與共黨叛亂〉摘錄。全文28頁。

暢文版

相較於改繪取代原版的牛頓版與地球版,暢文版採用的是刪除與移置法,從集英社版的 28 頁內容中選出可以接受的內容 12 頁作為第四章出版。這樣的處理方法雖然讓故事變得不流暢,但也意外使集英社版的部分內容在臺灣出版。由於暢文較牛頓與地球晚一年出版,讓較多的共產黨相關內容出現在書中,不知是出版社本身便宜行事,還是感受到解嚴後社會氣氛開放的緣故?

對照集英社版與暢文版,可發現被刪掉的部分屬於劇情上的細節,像是共軍在井岡山上的生活與朱德加入(五頁)、國民革命軍剿共不利的細節(三頁)、滿州國的建立與安內攘外論(兩頁)、長征的過程(六頁)等等。臺詞也應畫格的刪減而有些微調整,不過整體來說傳達了中國共產黨初期的歷史,在臺灣的三個版本中可說是異數。

暢文版〈中國內戰與第二次國共合作〉。全文12頁。

比較 1988 年至 1989 年間臺灣的出版社如何處理集英社版《世界の歴史》第十五卷第四章的方法與改繪,我們同時也回顧了 1980 年代臺灣社會的主流史觀。現在看起來,這樣的故事可能有點偏頗,甚至有點荒謬,但這樣的歷史卻也是在某個時代實實在在地被宣傳過的觀點。它們在現在已經不是主流觀點,但卻也可能成為歷史的伏流,在新的時代以意想不到的面貌被召喚出來。

以筆者個人來說,我心中對日本總是帶有點保留,心中一直有種淡淡的感覺,認為日本是不可以喜歡的,不可以表示善意的對象。這樣的想法,是不是受到 1980 年代的政治宣傳所影響了?我自己也沒有答案,但學習漫畫的改編給了一個窗口,讓我們回顧一下那個黑夜將盡、民主微曦的臺灣。

但或許這篇文章最重要的意義,是把《世界的歷史》或《小歷史》的讀者心中長年的疑惑解開了吧。其實解開的方法不難,透過日本亞馬遜就可以買到 1986 年集英社版的《世界の歴史》,而且書價相當便宜。不過集貨與運回臺灣的運費大約是書價的十倍,我到底是在買書還是在買貨運啊?至於臺灣各出版社的版本,我是在臺北市立圖書館各分館和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圖書館找到的。國北教大圖書館林靖娟老師紀念圖書室的兒童與青少年圖書收藏豐富,對於 1970-90 年代日本童書如何被譯介進臺灣的研究相當方便。

在〈臺灣版學習漫畫《世界的歷史》到底修改了什麼?十五卷第四章的秘密〉中有 4 則留言

  1. 好有趣!!!感謝考據!!小學時(199x)看過這套書,但想不起來到底是看那個版本了 XD

  2. 自動引用通知: 尷尬的民初:台灣版《世界的歷史》不敢說的黑歷史 | zazu 雑‧誌

  3. 胎海娼姬

    真有意思,小的時候看內容都快忘了,但回想起來確實後面幾集畫風有一點不一樣,原來是有改過的。 其實因為從小讀歷史我也多少對日本的看法比較其他國家苛薄一些,心裡多少有一種”明明是侵略者卻不承認,這樣的民族怎麼能打交道呢?”這樣的想法,我不知道有多少台灣人還記得過去日軍的亞洲侵略造成多少傷害,但我想就如林鳳營跟統一布丁一樣已經快被大眾所遺忘,不過某方面來說這或許也是台灣人的優點。

發表迴響

返回頂端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