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版學習漫畫《中國的歷史》有沒有被修改?解謎畫風差異之因

1980 年代日本的集英社擴張學習漫畫的陣容,在日本史之外又推出《世界の歴史》和《中国の歴史》兩套歷史漫畫。這兩套漫畫很快就被臺灣的牛頓出版社翻譯引進臺灣,風靡一時。

不過,當時的臺灣出版社經常改動原著漫畫的內容。特別在歷史漫畫中,與國民政府史觀違背之處,臺灣的出版社不論取得授權或者盜版,都有動手修改的例子。集英社版《世界の歴史》中,被臺灣的出版社修改的近代史部分,已經在〈尷尬的民初:臺灣版《世界的歷史》不敢說的黑歷史〉(十四卷)和〈臺灣版學習漫畫《世界的歷史》到底修改了什麼?十五卷第四章的秘密〉(十五卷)兩篇文章中提過。

這次要介紹的是牛頓出版社引進的另一套歷史學習漫畫《中國的歷史》。由於出版背景和《世界的歷史》一樣,故在此不再重複。但相信不少讀者曾經注意到《中國的歷史》中有畫風不統一的現象。因為牛頓出版社在《世界的歷史》中用改繪的漫畫取代原版的「前科」,讓人不禁懷疑《中國的歷史》中畫風不一致的章節,是否也被牛頓動過手腳?

這個問題,只要對照集英社的原版就可以解答。
shuei_chuugoku_no_rekishi
先講答案:牛頓版的《中國的歷史》絕大部分都與集英社原版一致。整套書的畫風不統一,原因是在主要的漫畫家貝塚ひろし以外,還有部分章節是由宮腰義勝莊司としお作畫。因為負責的漫畫家不一樣,畫風自然也不一樣了。

以下是《中國的歷史》各卷標題與作畫者。在有問題的第七至第十卷,則列出各章標題和作畫者。
98746516498798465
由上表可看出,第一卷到第七卷第二章都是由貝塚ひろし作畫,所以畫風統一。貝塚ひろし在 1950 年代末期出道,以熱血少年漫畫聞名,是 1968 年集英社《週刊少年 JUMP》創刊時的看板作家。到 1980 年代負責集英社歷史學習漫畫時,已經是出道三十年的資深漫畫家。

但第七卷第三章卻改由宮腰義勝作畫,畫風和人物造型都有很大的變化,讓讀者相當不習慣。例如在第七卷第二章和第三章都出現的蒙古名臣耶律楚材,人物造型就有相當大的變化。這很難用「人物變老了」來解釋,只能說兩位漫畫家的畫風差太多了。

宮腰義勝年輕時曾經擔任過手塚治虫三年的助手,1964 年與橫山光輝等人成立「光 Production」,以筆名塚本光治擔任《鋼鉄人間シグマ》漫畫版的作畫出道。

1980 年代起,宮腰義勝擔任過集英社《人物日本の歴史》的作畫。可能是這個因緣,所以他也參與了同社《中国の歴史》的作畫。宮腰義勝擔任過手塚助手的經歷,可能影響到他的畫風,在《中国の歴史》第七卷第三章中,從大鼻子的無名路人角色、人物跑步的姿勢等等,多少可以看到手塚的影子。

第八卷第一、第二章的作畫,又改回貝塚ひろし,但在這一卷中他與莊司としお平分作畫章節,所以第三、第四章就改為莊司としお負責。莊司としお擔任過貝塚ひろし的助手,獨立出道後以自行車和棒球熱血漫畫等類型作品聞名。莊司としお在《中国の歴史》的畫風與貝塚ひろし的差異不會太大,但筆觸較粗獷,人物的頭身比例較大,看起來比較矮一點,沒有貝塚ひろし的人物高壯、修長的形象。

莊司としお負責的部分中,剛好有鄭成功、蔣介石、毛澤東等對國民政府史觀來說比較「敏感」的人物,這可能是讓人懷疑牛頓出版社動了手腳的原因。但對照原版之後,可知畫風的差異其實是作畫者不同所導致。但牛頓出版社真的一點手腳都沒動過嗎?

當然有修改。不過和牛頓版《世界的歷史》相比,改動的部分可說相當少,只有四個地方:

  1. 第十冊的封面。
  2. 第十冊漫畫正文最後一格。
  3. 「有趣的歷史資料館」中刪除「從照片看中國發生的事」
  4. 封底的兩位軍人

集英社版第十冊的封面以北京天安門為背景,人物則有慈禧太后、孫文、毛澤東、共軍。其中毛澤東滿臉和藹的笑容,右手指向前方,彷彿指出中國的新方向。牛頓版將第十冊的封面背景改成中正紀念堂,人物則改為孫文和蔣介石。孫文的作畫是照著集英社版描的,只有相當細微的差異;蔣介石的姿勢和穿著都和毛澤東一樣,彷彿只有衣服的顏色和人物的頭換了一個,但仔細對照後還是看得出來,牛頓版是全部重繪過的。

只是那件衣服,對共產黨來說是「毛裝」,對國民黨來說是「中山裝」。反正不管名字是什麼,其實都是一樣的款式。

對於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牛頓版都如實呈現,所以不只毛澤東、朱德都出現在故事中,連《世界的歷史》極力掩蓋的上海四一二事件都照錄集英社原版。只有在正文故事的最後一格,毛澤東宣布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後,天安門廣場歡聲雷動的半頁畫面,在牛頓版被改成「國民政府退守臺灣,致力於復興基地的建設」。也就是說,牛頓版只改繪了半頁,比《世界的歷史》中的大規模改繪少了很多。

1949 年到 1980 年代間的中國歷史,集英社版不以漫畫呈現,而在正編後的〈中国の歴史ものしり資料館〉(牛頓版作「有趣的歷史資料館」)以「写真で見よう 中国のできごと」(「從照片看中國發生的事」),用照片說歷史的方式呈現。但這裡的論述依然對中國共產黨相當友善,即使提到文化大革命,也沒有提到文革造成的破壞與災難。牛頓版則把這部分敘述全數刪除。

牛頓版的最後一處修改在封底。兩位手舞足蹈的共軍士兵被拿掉,用姿勢差不多,一樣手舞足蹈的國民革命軍士兵取代,旗幟也改成青天白日滿地紅。從畫風可看出是全身重畫,而改畫者可能和負責牛頓版《世界的歷史》中改繪部分的漫畫家是同一人。

話說回來,為什麼集英社版《中国の歴史》要用到三位漫畫家作畫?為什麼不和《世界の歴史》一樣由同一位漫畫家畫完?這是一個暫時無解的問題,可能要問集英社才知道。

最後提一下集英社版《中国の歴史》在臺灣的版本。除了正式授權的牛頓平裝版以外,還有兩個盜版,分別是泉源出版社的精裝十卷版,以及華一書局的平裝二十卷版。華一版把原版的一卷拆成兩卷,所以每一卷都比較薄。照理來說第十九、二十兩卷應該對應到集英社版的第十卷,但華一版也有明顯自我審查的痕跡——十九卷的故事只到集英社版的第十卷第二章完,孫文決意對抗獨裁的袁世凱,繼續革命為止。集英社版第十卷後半的「新文化運動」與「共產黨崛起」都被刪除。

所以華一版的十九卷剩下的篇幅和二十卷,就用集英社版同捆《中國歷史人物事典》的內容補齊。不過臺灣版《中國的歷史》的出版社自我審查,應該另闢一文來討論,本文主要想解答的是集英社版《中国の歴史》中的畫風差異,並確認牛頓版《中國的歷史》沒有對原作做太大的更動。

發表迴響

返回頂端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