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game History Museum 於 GDC 的展覽回顧文章來到第三回,在 2015 年的展覽,主角輪到了電玩產業創始期的龍頭 ATARI!
對於台灣的玩家來說,雖然可能多少接觸過 ATARI 的遊戲,但對於這家公司的歷史與產品也許就不是那麼熟悉了。總之呢,要認識 ATARI、理解 ATARI 的歷史地位,不可不知的就是這台在 1977 年推出,名為 ATARI VCS,又名 ATARI 2600 的電視遊樂器主機。可以說這台主機在北美爆發性的成功,創造出了一個龐大的遊戲產業,但也因為這台主機後來的失敗,幾乎毀了整個北美的家用遊戲產業⋯⋯。
這次的展出一樣有兩個擺滿了各式主機的展示櫥窗。在那個電玩產業運作方式還沒有完全確立的時代,ATARI 的產品路線也相當雜亂,有著數不盡的產品分支或改版,還有許多的實驗性產品。這裡的部分展出物品在 2013 年的時候也展出過,因此有重複的部分本文將略過介紹。
這組「Mind Link」是 ATARI 2600/7800 的「腦波感應器」,讓你不用動手,只要用腦波就能控制遊戲⋯⋯才怪。Mind Link 是由一個套在額頭前方的感測器和一對紅外線收發器所組成,但實際上它的運作機制跟腦波沒有直接關係,而是透過感應玩家額頭部分肌肉的動態,來達到控制遊戲的效果。真的是個非常具實驗性與未來式想像(而忽略了實用性)的產品啊,很有那個時代的風格,而下場就是沒能夠上市。
掛上 ATARI 子公司 Kee Games 名字的 2600 相容主機「Kee Games VCS」,由於當時的主機幾乎都是以木紋或深色系做為主要配色,這台橘紅色加上彩虹條紋的主機格外亮眼!但這台主機並沒有實際上市。
ATARI 2200,又是 2600 的另一種未上市改版機型,造型變得較有科技感,是後來俗稱「2600 Jr.」機型的原型機。
一般市售的 ATARI 2600 Jr. 是黑色的,但這邊這台 Jr. 卻是白色的,就連 Videogame History Museum 本身都不知道這台白色機型的來歷是什麼。
將 ATARI 2600 電腦化的周邊「Graduate Computer」,外表是一個薄膜式鍵盤,將它直接置於 2600 主機上面的平面,看起來就像是一體化的電腦主機。但它並不是「把 2600 加上鍵盤就當作是電腦」這麼簡單,實際上 Graduate Computer 本身內部就包含了一組獨立的電腦基板,與 ATARI 2600 接續只是取其電源輸入與影像輸出之用。由於生產成本過高,加上市場發生變化,最後發售計畫被取消。
採用無線手把的「ATARI 2700」是另一個胎死腹中的 ATARI 2600 改版機,值得注意的是這台主機的體積和造型與後來的「ATARI 5200」相當近似。
ATARI 2600 的後繼機 ATARI 5200 是一台在各方面設計上都飽受批評的主機,其中一個問題就是它有著過分龐大的體積。這台「ATARI 5100」就是企圖改善這個問題、將主機體積小型化的版本。但或許是由於 5200 的市場反應不佳,ATARI 後來決定直接推出繼任機種「ATARI 7800」來取代,這台 5100 就沒有上市了。
ATARI 5200 的設計方向似乎就是一個「大」字,這個設計給兒童教育遊戲的專用專用控制器原型機也有著巨大的體型。
採用透明機殼的 ATARI 7800 原型機,其實看起來比實際市售的黑色機殼好看多了呢。
世界上第一款採用立體投影技術的攜帶型遊樂器「COSMOS」。又是一個過早將未成熟技術應用在消費級產品的設計,就如同前面所看到的眾多 ATARI 主機一樣,你應該已經猜到它的下場,就是沒能上市。
世界上第一台彩色螢幕的掌上型遊樂器也是由 ATARI 所推出,名為「LYNX」。這裡陳列的是小型化改版機「LYNX II」的特殊配色「His & Her」,看起來是專為情侶檔設計的成對版本,實際未上市。
萬寶路聯名款 LYNX II,這是在德國進行的集點活動贈品,並伴隨著贈送一款名為《Marlboro Go》的遊戲。對於以青少年和兒童為主要市場的遊樂器產業來說,與香菸品牌聯名是極為少見的事情,雖然 ATARI 在行銷 LYNX 的時候,的確是有意圖想要以走成熟化的路線來有別於 Gameboy,但是和香菸品牌合作就不免會起爭議了。從現存的《Marlboro Go》遊戲卡匣都是沒有外殼的試作品來看,當年這個促銷活動似乎沒有真正實行,現在一些收藏家手中留存的機器可能都是事後流出的樣品。
在這麼多未上市機種裡面,這台「ATARI MIRAI」堪稱謎中之謎,因為沒有人知道它是什麼!由於這只是個純展示用的空殼機,所以沒有辦法靠內部基板來辨別這台主機所採用的系統。從配色和造型來看是有些像「Atari XEGS」,但由於這個空殼機上面有著異常寬大的卡匣插槽,剛好與 SNK 的「NEO GEO」所採用的大卡尺寸有些相似,又剛好「MIRAI」這個名字就是「未來」的日文讀音,再剛好 SNK 的企業標語正是「The Future Is Now」,因此許多人猜測這是 ATARI 向 SNK 授權製作的 NEO GEO 相容機。但這也只是純粹的臆測,又或者是 ATARI 迷們過於美麗的幻想,個人只認為它應該是與 Atari XEGS 相關的原型機啦。
再來是另一側的展示櫃,主要陳列的物品是 ATARI 個人電腦的原型機。
「ATARI 1400 XL」是 ATARI 八位元電腦中的高級機種,內建語音合成器與 300 bps 的數據機,但最後取消上市。
「ATARI 1450 XLD」原定作為 ATARI XL 系列中的旗艦機,比起 1400 XL 多內建了兩台磁碟機。雖然這機種最後也沒有上市,但據說大部分的原型機都被配置在 ATARI 辦公室內,成為員工用機,算是物盡其用了。
這組「ATARI 65 XEP」是「ATARI 65 XE」的「Portable」版本。是的,這是一組「攜帶型」定位的電腦,包含 5 吋的單色螢幕、磁碟機與電池。看到這種龐大的體積跟必然不輕的重量,也就可以猜到它又是一台被放棄的機型。
嗯!?要不是上面的 ATARI 商標很明顯,我乍看之下還以為這是台白色的 PlayStation 2!這其實是 ATARI 在 90 年代的個人電腦系統「Falcon」所使用的一款機殼原形「Microbox」,雖然沒有正式被採用,前衛的設計卻能夠為未來的機種帶來影響。事實上在 PS2 的外型設計專利登記文件中,也的確將 ATARI Falcon Microbox 列在參考項目內。
ATARI 的電視遊樂器主機事業在 ATARI 7800 與 XEGS 雙雙退場後,呈現空窗期狀態,而後來他們決定再次推出自己的電視遊樂器平台時,其實同時設計了兩台主機,一台是 32 位元級的「Panther」,另一台則是號稱 64 位元級的「Jaguar」。照片中的這個大盒子,就是 Panther 的開發機。不過後來 ATARI 放棄 Panther,押寶 Jaguar 來挑戰當時如日中天的 SEGA Genesis(Mega Drive)與超級任天堂,下場就是——ATARI 再也不敢妄想回歸主機市場。
「ATARI Vidcom」是專為無法言語或者有溝通困難的人所設計的產品,左邊的「Vidcom I」上面的每個按鍵除了對應到英文字母之外,同時還可以切換成每個按鍵對應一個表達詞,例如 Fine、Eat、Help、How 等等,按了之後就會發出「嗶」聲引人注意,並在裝置前方的 LED 顯示器中顯示所要表達的字句,幫助使用者溝通。右邊的「Vidcom II」則可以讓兩台 Vidcom I 相互連線,或者讓 Vidcom I 與電話、電腦等通訊裝置連線,讓使用者可以有更多樣的溝通方式。由於這東西並不是大眾向的產品,因此無法肯定它是否有上市,只能確定它非常稀有;相較於前面看過的許多未上市產品,或這這個 Vidcom 的隱沒,是最讓人覺得可惜的一個吧。
在這個展示櫃背後,還有一面由 ATARI 產品外箱堆起來的產品牆,十分壯觀!
「ATARI 2800」是 2600 的日本版,但是在 1983 年才上市無疑是顯得過時,很快的就被同一年上市的任天堂紅白機給打趴。
「Columbia Home Arcade」與「Gemini Video Game System」也都是 ATARI 的相容機種。
早期的遊戲裡面除了簡單的系統提示之外,基本上不會有什麼文字敘述與劇情演出,不過並不代表它們完全沒有任何故事設定。像這個《太空隕石》(Asteroids)的有聲書,就能夠補足遊戲中無法體驗到的故事。
其實《太空隕石》的故事還算是可以想像啦,《超級打磚塊》(Super Breakout)能夠怎麼樣以有聲故事的方式呈現,那就更讓人好奇了。
接著來看中央的周邊商品展示桌,桌子前面擺了《大蜈蚣》(Centipede)與《千足蟲》(Millipede)的遊戲海報,左邊這幅《大蜈蚣》海報說實在看得不是很舒服,實際上也因為有妨害風化之嫌而被另一款設計替換掉,為 ATARI 的「中途取消」紀錄再添一筆。
桌上展示各式各樣的 ATARI 遊戲相關服飾。
ATARI 的飛盤和旅行袋。
ATARI 遊戲主題的「萬聖節套裝」,這種面具搭配塑膠背心的套裝,似乎是那個年代很常見的扮裝組合。
與塑膠背心搭配的面具,真的有人會想要扮這個隕石臉嗎⋯⋯?
厚重的一本 ATARI 產品型錄,應該是給業務人員使用的。
各式各樣的遊戲宣傳用紀念品。
ATARI 2600「經典」遊戲《E.T.》的圓標卡,還是會動的光柵卡呢。
ATARI 與麥當勞合作的贈獎刮刮卡。各種日常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小東西,好好保存的話都能夠成為歷史的見證品。
眾多 ATARI 相關的徽章。中下方那個星型徽章是 ATARI 公司保全所配戴的識別物。
多款遊戲的 Prototype 卡匣。在 ATARI 的歷史裡,除了主機之外,也不乏許多被取消上市的遊戲。
供旅館使用的 ATARI 5200 特別版「Spectra Vision」,不只可以選擇遊戲來遊玩,同時也還可以作為電影出租服務的控制台。
前面提到的 ATARI Panther 主機的企畫書!可以看到封面上寫著「16 位元」,跟後來宣稱的 32 位元並不相同,不過這些「位元」數字不過是一種表達「我的主機比你強」的銷售手法,一台主機要怎麼判定它是幾位元通常也都是隨廠商說了算,到底是幾位元其實並沒有真的那麼重要。
在展場的內側,展示的就是「有實際上市」的 ATARI 各式機種。
「ATARI XEGS」是把家用電腦「ATARI 65XE」的系統改為遊樂器形式,企圖同時以「初階電腦」與「高階遊樂器」的定位販售,但這種想通吃的貪心定位,下場就是兩面不討好,並沒有獲得太高的市場佔有率。
ATARI 2600 周邊機器專用的功能測試裝置。
如果只看本文的話,可能會覺得 ATARI 是不是一天到晚只會推出失敗機種啊?其實也不盡然啦,ATARI 的「ST」系列家用電腦,就算是還滿成功的機種。照片中這台是攜帶型的「Stacy4」,這系列機種內建了 MIDI 端子,因此被許多電子音樂家採用來做為可攜式的電子音樂合成器。
ATARI 在 1974 年製造的攜帶型遊樂器「Touch Me」,玩法是依造燈光閃爍順序按按鈕的記憶遊戲,據說當年家用電視遊樂器發明人 Ralph Baer 看到這個玩法後表示「這是個不錯的點子,但呈現得不好」,後來 Ralph Baer 依照這個概念設計出了聲光玩具「Simon」,成為暢銷的經典玩具。當初 ATARI 的《Pong》其實是從 Ralph Baer 的《Odyssey》主機模仿而來,這次換 Ralph Baer 從 ATARI 這邊獲得啟發,也算是相當有趣的因緣。
這是我第一次有機會實際玩到 LYNX 實機,由於是螢幕與體積有改善過的 LYNX II 機型,意外的覺得玩起來並沒有想像中糟糕,畫面清晰度大概介於 Game Gear 與 NOMAD 之間,遊戲的影音表現以當時來講相當不錯,但在價格、軟體陣容等方面都不敵 Gameboy 或 Game Gear。
ATARI Jaguar 等主機的遊玩區,搭配的電視雖然是液晶螢幕,但也是刻意採用仿古造型的機種,能夠想到要讓液晶電視搭上木紋框與金屬旋鈕,可真是一絕啊。
慣例的沙發區也是少不了啦。正在玩的遊戲是《大金剛》。是的,任天堂正版授權的《大金剛》運行在 ATARI 的主機上。只能說那個時代有著很多超出下個世代玩家常識的事物存在。
還有大型電玩的遊玩區,這邊的機種沒有限定在 ATARI,是以 70、80 年代美國大型電玩黃金期的遊戲為主。
最珍貴的就是這台《電腦空間》(Computer Space)啦!ATARI 創辦人 Nolan Bushnell 與 Ted Dabney 在成立 ATARI 之前,看到在各大學研究室電腦間造成轟動的《太空戰爭》(Spacewar)後,敏銳的察覺這將是個能賺大錢的生意,就此打造出這台史上最早被商業量產的大型電玩機器。
不過《電腦空間》在營利上是失敗的。真正成功的,是 ATARI 成立後的首個產品《Pong》。相較於較難上手的《電腦空間》,《Pong》的規則簡單易懂,操作直覺,推出後大受歡迎,也讓電玩遊戲從此進入一般大眾的眼界之中。
《Pong》主機上方的獎座,是贈送給績優經銷商與績優員工的紀念品,這一個獎座上面有 Nolan Bushnell 與《Pong》設計者 Al Alcorn 的簽名,十分珍貴。
擺在角落卻有著巨大存在感的「ATARI 800」電腦展示櫃!上方的「390 Caribbean Drive」是 ATARI 早期公司所在地的門牌。
由於這次 GDC 邀請到了 ATARI 2600 冒險遊戲《Adventure》的作者 Warren Robinett 來回顧這款遊戲的開發歷程,因此現場也特別設置了《Adventure》的遊玩專區。這款遊戲不但是電視遊樂器史上最早的圖像式冒險遊戲,也是第一款暗藏彩蛋的遊戲,有著相當重要的歷史地位。
其實在這一年的 GDC,另一個 ATARI 2600 時代的知名創作者——同時製作出高評價遊戲《Yars’ Revenge》與最低評價遊戲《E.T.》的 Howard Scott Warshaw 也有一場演講。經典機種與傳奇人物齊聚,2015 年的 GDC 真的可以說是能夠讓 ATARI 迷們感到超滿足的一次盛會。
不過,在這盛會的同時,也有個令人難過的消息。在任職 ATARI 期間參與了許多經典產品設計的工程師 Steve Bristow 先生,於這場展覽敲定的前一周逝世了。現場也特別張貼了紀念的文字,以及為 Steve 保留、頭銜為「Atari Legend」的入場證。
以上就是 2015 年度 Videogame History Museum 於 GDC 的展覽紀錄,也是連續三年觀展紀錄的結束。
在 2016 年,由於 Videogame History Museum 的人員正忙於 National Videogame Museum 的開館,因此沒有再於 GDC 出展,不過有了 NVM 這樣一個常態性的展示地點後,對於電玩歷史文物有興趣的人們也就不需要再等待巡迴展覽的時程,隨時都可以到 NVM 去參觀。
由於 ATARI 的全盛時期是 1970、80 年代,因此除非是基於歷史研究或懷舊情懷而回頭去玩的人,在台灣要找到當年有玩過這些 ATARI 經典遊戲的人,可能都有著相當資深的遊戲齡;而這些前輩們,其實也不見得對「ATARI」這個名字有印象——或許要說「賓果」、「創造者30」這些名字,才可能會引起台灣資深玩家的共鳴?
其實「賓果」或「創造者30」,就是台灣廠商「普澤有限公司(Bit Corporation)」製造的 ATARI 2600 相容機的名字。甚至普澤還自製 ATARI 2600 的遊戲外銷,例如《芭比流浪記》(Bobby is Going Home),就是在海外玩家間也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作品。
像這種屬於台灣本土電玩產業的歷史,並不見得會被海外的電玩歷史研究者們所關注。在台灣目前沒有特定組織進行電玩文史保存作業的情況下,相關事物的保存只能靠民間收藏家各自努力,但如果只是藏諸於某個人家中的倉庫,又是否能夠發揮這些物品本身的文史價值呢?
物品會損壞、會變質,人也會老去。從 1980 年代算起的話,台灣的電玩遊戲產業至少也有三十年以上的歷史,早期的產品能被以良好狀態保存下來的已經是少之又少,實際參與這些產品開發或銷售的歷史見證者們,也可能有人已經逝去。當人們愈晚開始動手,歷史的拼圖就愈難被湊齊。
回頭看 Videogame History Museum 的情況,其實他們最初也只是同好組織,後來將各自的收藏品湊一湊、湊出了一個「Classic Gaming Expo」,經過多年的耕耘,發展成更加專業的 Videogame History Museum 巡迴展,又再過了好幾年,才得以在各方力量的協助之下成立 National Videogame Museum。
也許現在,台灣的電玩文史研究還是只停留在收藏家之間私下相互交流的階段,但我想往下一步邁進的時機並不會太遠,只要我們有往那個方向前進的意願。
WELCOME TO WARP ZONE!
懷舊遊戲紀行(一)電玩歷史博物館2013年展覽回顧
懷舊遊戲紀行(二)電玩歷史博物館2014年展覽回顧
自動引用通知: 盒子內的時間 » [懷舊遊戲紀行]Video Game History Museum at GDC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