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麗地成功、愉快地自爆:Coleco 公司興亡史

Coleco 這家現已不存在的美國玩具公司,對台灣人來說或許是有點陌生的名字,即使在老電玩迷之間,和重要性與知名度高出許多的 Atari 相較之下,大約也就被視為是早期遊樂器歷史中的一個註腳而已。然而,它的大起大落,卻隱藏著電玩史上或許最耐人尋味的歷史轉捩點之一。

從皮革到電玩

以美國遊樂器廠商而言,Coleco 創業的時間相當早。1932 年由 Maurice Greenberg 創立的 Coleco,最早期的業務就如其原始名稱「Connecticut Leather Company」所示,與電子消費產品或玩具都完全無關,而是一家以皮鞋廠為供貨對象的皮革公司。到了二戰結束後的 1950 年代,Coleco 著手銷售以兒童和青少年為對象的皮革工具組,進入 1960 年代之後,則開始販賣塑膠製的兒童游泳池。Coleco 也在這段時期裡將皮革部門出售,不再經手皮製品業務,只有創業時的公司名中「Leather」的頭兩字在後來為人所知的名稱中留下一點痕跡。

1975 年,Atari 的「Home Pong」遊樂器上市之後,很快席捲了全美國的客廳,而許多電子廠與玩具廠見狀,也立刻跟進,想瓜分這座最新發現的金礦。

Coleco Telstar。

到了 1976 年,在身為家族企業第二代掌門人的 Arnold Greenberg 主導之下,Coleco 將自己的第一台廣為人知的電視遊樂器 Coleco Telstar 投入了當時正值黎明期的電玩市場。
當時各大小廠牌的 Pong 遊戲機,幾乎毫無例外都採用 General Instrument 公司的 AY-3-8500 晶片做為核心元件。AY-3-8500 可以將一或多個《Pong》類型的遊戲收錄在一塊晶片內,因而能以最低限度的零件數量構成一部電視遊樂器。由於 General Instrument 過於低估這款晶片的市場需求,導致在突如其來的熱潮中一片難求,嚴重缺貨。Coleco 由於幸運地剛好是較早下單的廠商,因此得到優先供貨,是當年市場上少數能夠取得完整訂單量 AY-3-8500 晶片的電玩廠商。

Home Pong 或 Coleco Telstar 這種只能玩單純的內建遊戲的低階遊樂器,無論是產品或市場的壽命都非常短暫,但成功搶得關鍵元件供貨的 Coleco,已經在這第一波遊樂器熱潮中大撈了一票。嚐到了遊樂器所帶來的甜頭,已經成功從玩具廠商化身新興消費電子產品製造者的 Coleco,在往後的幾年裡繼續與 Atari、Mattel 這類對手競爭,推出更新穎、功能更強大的電視遊樂器。

ColecoVision 主機,控制器是很詭異的電話鍵盤狀,但手把插槽相容於 Atari 2600 與 SEGA Mega Drive。

ColecoVision 與《大金剛》

1982 年,Coleco 以功能更強的新主機 ColecoVision 重返家用電視遊樂器市場。作為 Atari 2600 的對手,ColecoVision 的賣點是其幾乎與翌年發售的 SEGA SG-1000 和(初期)MSX 電腦同等的高性能。而且 ColecoVision 還有一大殺手鐧——隨主機同捆販售由任天堂大型電玩移植而來的《大金剛》卡帶。當時在美國,正是任天堂的大型電玩機台《大金剛》大受歡迎的時候,而 ColecoVision 幾乎是完整地在家用主機上重現了這款熱門街機遊戲,「在家就能玩到完整移植的大型電玩」成了最有衝擊性的廣告台詞,也讓 ColecoVision 的行情如日中天、水漲船高。

有趣的是,這個在日本不曾發售過的 ColecoVision 版《大金剛》,是它的第一個家用主機移植版,而任天堂授權自家遊戲完整移植至其他廠商的主機,這也是頭一回。Coleco 與任天堂著手開始交涉授權及移植事宜時,是在 1981 年底,當時《大金剛》才剛在 10 月出貨兩千組基板到美國替換慘遭滑鐵盧的《雷達鏡》,還在準備第二批的階段。雖然《大金剛》大型電玩最終在美國賣了六萬七千台機台,但此時《大金剛》還沒真正開始爆紅,任天堂內部對《大金剛》是否能成功,看法也非常分歧,剛成立不久的美國任天堂甚至有員工悲觀到開始準備求職。

華麗地成功

當時以 Coleco 代表身分拜訪京都任天堂總公司的 Eric Bromley,偶然注意到陳列的《大金剛》機台。和對自家新產品抱著莫大不安的美國任天堂社員不同,Eric Bromley 對《大金剛》大為驚豔,趕緊(等到美國時間早上七點)就立刻打越洋電話給 Arnold Greenberg,說他找到了「最棒的遊戲」——對《大金剛》和宮本茂很有信心的山內,向美國客人開出了「授權費用每塊卡帶 1~2 美元,但要支付 20 萬美元前金」的條件,而最後達成的協議是「每塊卡帶授權費 1.4 美元」,是相當低廉實惠的價格。

於是,《大金剛》就這樣移植到了 ColecoVision 上,在 ColecoVision 主機發售的第一年,就賣出了第一批出貨量的 50 萬台,隔年(1983)更達成出貨 100 萬台的紀錄。

就連那間似乎無所不在的普澤公司,也曾在 Coleco 傳奇中插上一腳:它們是目前為止已知唯一曾經生產過 ColecoVision 相容機(「創造者 50」,1986 年)的台灣廠商,甚至還以「Telegames Personal Arcade」的名字賣到北美。

台灣普澤仿製的「創造者50」ColecoVision / SEGA SG-1000 相容機。

即使 ColecoVision 獲得相當成功,但 Coleco 似乎是一家想要通吃的公司。基於分散風險,Coleco 也向 Atari 2600、Mattel IntelliVision 等對手提供遊戲軟體,甚至還推出了 Atari 2600 的山寨機 Coleco Gemini。這還不夠,Coleco 甚至還發售了能在自家主機上玩 Atari 2600 遊戲的「卡帶轉換器」——這個恐怖的周邊,相當於今天 PS4 出了個可以接 USB 插 Switch 卡匣的讀卡機——Atari 自然忍無可忍,一狀把 Coleco 告上了法院。

1983 年的 Atari Shock 終究還是摧毀了美國的遊樂器市場與產業。在這種背景下,家用電腦(Home Computer)在美國日漸興盛起來,Coleco 也趁著這股風潮推出了家用電腦 Coleco Adam。除了完整的電腦本體之外,甚至還有與 ColecoVison 雙機合體的擴張模組版本,但穩定性與性能欠佳的 Coleco Adam 終究無法勝過當時的霸主 Commodore,Coleco Adam 就這樣失敗了。

雖然遊樂器市場面臨崩潰、新產品 Coleco Adam 電腦也鎩羽而歸,1983 年的 Coleco 依然利潤豐厚,這是因為公司的另一樣玩具產品「椰菜寶寶」(Cabbage Patch Kids)這年在美國掀起了一場狂熱流行。在光是靠塑膠娃娃玩具就可以賺到合不攏嘴的情況下,1984 年 8 月,Coleco 很乾脆地把(雖然不比以往但仍有營利的)ColecoVision 遊樂器生產線關閉,1985 年初更結束一切電玩、電腦相關業務。

愉快地自爆

然而玩具的流行往往是一次性的,把所有資源押在椰菜寶寶的 Coleco 徹底打錯了如意算盤。到了 1984 年底,椰菜寶寶的市場需求已經落到最盛期(同一年年初)的三分之一以下。往後的幾年當中,Coleco 不斷收購其他非電子玩具廠商或品牌,雖然在娃娃玩具領域仍偶有佳作,但由於過度的無用投資、浮濫收購,以及生產了太多隨著風潮退去而賣不掉的椰菜寶寶,在巨量的庫存壓力與金流周轉不靈壓迫之下,Coleco 終於在 1988 年申請破產、1989 年倒閉,結束了五十七年的歷史。

如今「Coleco」這個品牌,以及椰菜寶寶的相關權利,都已經各自落入其他公司的手中。Coleco 靈活轉換核心業務,隨時準備切離收益不佳產品的經營姿態,為它帶來莫大的成功,但最後也是同樣的「積極進取」,讓這家公司走上了自我毀滅的道路。

歷史的偶然

任天堂與 Coleco 之間,除了《大金剛》之外,還有一個十分耐人尋味的小註腳。事實上,任天堂曾經嘗試爭取 ColecoVision 主機在日本的代理銷售、販賣權利,由於最後這份生意並沒有談成(ColecoVision 並未在日本正式發售過),任天堂才決定自行開發電視遊樂器主機——最後的成果,就是如今世人熟知的紅白機。假如當時雙方談成了這筆生意,也許今天我們就會生活在某個「紅白機不曾存在」的平行世界線裡,也未可知。

發表迴響

返回頂端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