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灰集散地專欄】消逝的經典遊戲公司(四):Sir-Tech

Sir-Tech 公司歷年商標,加拿大分公司則加了片楓葉。
Sir-Tech 公司歷年商標,加拿大分公司則加了片楓葉。

前言

談到 Sir-Tech 這間公司,玩家第一個想到的絕對是《巫術》系列(Wizardry),因為這是它們最響亮也最持久的招牌遊戲。除此之外,融合了多種要素的《鐵血聯盟》系列(Jagged Alliance)也受到許多玩家熱愛。每逢日本方面推出《巫術》系列的新作時,就不覺令人想起往昔,回憶那一團團的冒險者在地底迷宮中全滅,夜以繼日拿方格紙畫迷宮地圖的日子。但推出了這麼多經典遊戲的 Sir-Tech,現在的處境究竟如何呢?

《巫術》系列讓玩家沉迷並耗費無數的時間繪製迷宮地圖。
《巫術》系列讓玩家沉迷並耗費無數的時間繪製迷宮地圖。

發跡

早期許多的電腦遊戲公司,都是由遊戲設計師自行創立,例如 OriginNew World Computing 皆屬此類,但 Sir-Tech 卻大不相同。Sir-Tech 是在 1981 年由 Robert J. Woodhead 與 Sirtek 兄弟共同成立,它的架構比較類似現代的公司:擁有投資者、經營者和工作人員,且公司一開始是以撰寫商用軟體為業,而非遊戲。

Sir-Tech 及《巫術》的靈魂人物:Andrew C. Greenberg(左)及 Robert J. Woodhead(右)。
Sir-Tech 及《巫術》的靈魂人物:Andrew C. Greenberg(左)及 Robert J. Woodhead(右)。

1981 年,Sir-Tech 推出了《巫術》系列的處女作《瘋狂城主的試煉場》,這款遊戲大受玩家歡迎,也奠定了 Sir-Tech 及《巫術》系列在遊戲界的經典地位。Sir-Tech 之後持續推出《巫術》的續集,逐漸累積了廣大的支持者,《巫術》系列也開始享譽國際,尤其日本玩家更是為之瘋狂。

在 Apple ][ 時期大受歡迎的《飛狼》也是由 Sir-Tech 所研發。
在 Apple ][ 時期大受歡迎的《飛狼》也是由 Sir-Tech 所研發。
Sir-Tech 研發的其他遊戲。
Sir-Tech 研發的其他遊戲。

遊戲代表作

一、《巫術》系列(Wizardry)
《巫術》系列封面(1981-2001)。
《巫術》系列封面(1981-2001)。

線條構成的 3D 地下迷宮、多到嚇人的陷阱、複雜卻具特色的遊戲介面,這就是玩家對《巫術》系列的普遍印象。

在誤打誤撞下,Andrew C. Greenberg 及 Robert J. Woodhead 兩位遊戲設計師,於 1981 年合作推出了《巫術》系列的處女作——《瘋狂城主的試煉場》,隨即在遊戲界引起一陣旋風。《巫術》擁有屬性、陣營、技能及職業的設定,它不但可創造多個角色組隊冒險,也是首款比照「龍與地下城」型態(Dungeons & Dragons)的電腦 RPG,這讓長久以來總是單打獨鬥的玩家感到異常興奮。

簡單的線條構成是《巫術》早期的一大特色。
簡單的線條構成是《巫術》早期的一大特色。

《巫術》電腦 RPG 建立了基本雛形,後期的《冰城傳奇》(The Bard’s Tale)和《魔法門》(Might and Magic)等,其遊戲設計和架構都受到了《巫術》的影響。《巫術》與《創世記》、《魔法門》雖然被並列為電腦遊戲史上的三大角色扮演遊戲,但若討論誰是真正的先驅,其實非《巫術》莫屬。

然而《巫術》系列在一代大紅大紫後,二、三代的結構並沒有太大的進步,除了迷宮畫面維持單一線條外,遊戲內人物、敵人的造型也都大同小異,因此常被玩家批評為「披著續集外衣的資料片」。《巫術 4》反其道而行,讓玩家扮演反派角色的想法雖然十分有趣,但超高的難度扼殺了整款遊戲,評價呈現兩極化的差異。

《巫術》系列自 6 代起在畫面上大幅更新。
《巫術》系列自 6 代起在畫面上大幅更新。

這段期間,《巫術》系列在玩家間的聲望不斷下滑,於是 Sir-Tech 吸收了 David W. Bradley 這位遊戲設計師,並推出頗受好評的《巫術 5》。Bradley 接手了《巫術》5 至 7 代的設計,大幅改善畫面及介面親和力,企圖力挽《巫術》系列在遊戲市場上的頹勢。但這時遊戲市場上已百家齊放,《創世紀》、《魔法門》等優質 RPG 多如牛毛,原本死忠的巫術迷早已流失大半。

《巫術》在日本極受歡迎,於遊樂器平台持續推出相關作品。
《巫術》在日本極受歡迎,於遊樂器平台持續推出相關作品。

1992 年《巫術 7》問世後,由於資金短缺、母公司倒閉、苦無發行商等因素,Sir-Tech 一直到 2001 年才順利推出《巫術 8》,距離前款作品已長達九年。在 Sir-Tech 最終因經營不善解散後,正統的《巫術》系列也隨之告終。

歷經波折推出的《巫術 8》成為 Sir-Tech 的告別作。
歷經波折推出的《巫術 8》成為 Sir-Tech 的告別作。
二、《鐵血聯盟》系列(Jagged Alliance)
《鐵血聯盟》系列封面(1994-1999)。
《鐵血聯盟》系列封面(1994-1999)。

初看到《鐵血聯盟》這款遊戲時,的確會讓人十分訝異,因為它成功融合了角色扮演、策略及戰略的要素,形成一款十分出色的回合制策略遊戲。

玩家操控著傭兵團,每個團員都有著不同的能力及個性,如何巧妙搭配來破關,也成為《鐵血聯盟》系列的一大特色。而遊戲中各類裝備的運用、經驗的累積、角色的成長,也讓《鐵血聯盟》系列有著濃厚的 RPG 風格。

善用各角色的能力是《鐵血聯盟》的一大特色。
善用各角色的能力是《鐵血聯盟》的一大特色。

雖然《鐵血聯盟》系列的構思十分良好,只可惜生不逢時,恰巧在回合制策略遊戲市場萎縮時期推出。雖然《鐵血聯盟 2》也是款非常優秀的續集,然而當各類精彩刺激的即時戰略遊戲排山倒海而來時,再好的回合制策略遊戲也只能搖頭歎息,在遊戲浪潮中被緩緩淹沒。

2008 年推出的《鐵血聯盟 3D》雖非 Sir-Tech 研發,卻承續了系列的原始精神。
2008 年推出的《鐵血聯盟 3D》雖非 Sir-Tech 研發,卻承續了系列的原始精神。

消逝

Sir-Tech 的成名作是《巫術》系列,整個公司的主軸及經濟命脈也是它,因此本系列的成敗,便左右了 Sir-Tech 的命運。

高難度和過於簡單的畫面是《巫術》的特色,卻也是致命傷。
高難度和過於簡單的畫面是《巫術》的特色,卻也是致命傷。

由於《巫術》後續系列的評價遠不如一代,承先啟後徹底改變的 5 至 7 代也無法扭轉乾坤,Sir-Tech 在遊戲發行及經營上面臨了非常尷尬的處境。美國的 Sir-Tech 發行公司於 1998年 因經營不善而關門大吉,僅留下 Sir-Tech Canada(加拿大研發部門)繼續苦撐,延續相關遊戲的研發。

然而在資金缺乏下,《巫術 9》及《鐵血聯盟 3》的研發陸續中止,好不容易完成的《巫術 8》在美國甚至找不到一間公司願意發行。

《巫術 8》評價極高,卻找不到公司願意發行。
《巫術 8》評價極高,卻找不到公司願意發行。

Sir-Tech Canada 苦尋數月依然找不到發行商,《巫術 8》只得藉由美國遊戲軟體零售連鎖公司(Electronics Boutique)的一般通路銷售,最後在資金用盡的情況下於 2001 年 7 月解散。Sir-Tech Canada 費盡心思催生的《巫術 8》獲得了玩家一致的好評,但也揭露了遊戲市場殘酷的現實面:「好遊戲不一定賺錢,賺錢的不一定是好遊戲」。

Sir-Tech Canada 完成最後的階段性任務,也宣告 Sir-Tech 及《巫術》等相關系列正式劃下句點。

結語

回首 Sir-Tech 創業二十年,主軸始終在《巫術》系列上打轉,它們出品的遊戲不多,也不華麗,但長久以來發揮的影響力卻無遠弗屆。

雖然《巫術 8》胎死腹中,但《巫術》精神早已越過大洋,在彼岸的「遊戲王國」日本落地生根、茁壯到連原設計者都難以想像。
1-10-02

《巫術》的衍生遊戲在日本一款接一款地推出,並有著獨特的美術風格。
《巫術》的衍生遊戲在日本一款接一款地推出,並有著獨特的美術風格。

日本遊戲公司將畫面變得更精緻,卻又不失其原始風格,除了《巫術》的正傳系列在各遊樂器平台一再推出、重製外,衍生出的《巫術外傳》系列、《武神》系列也都受到玩家一致的好評。由日本遊戲公司於 2006 年從 Sir-Tech Canada 買下《巫術》商標權的舉動,就可看出《巫術》系列在日本玩家心目中的地位。

《巫術》在日本紅到推出動畫、小說及漫畫。
《巫術》在日本紅到推出動畫、小說及漫畫。

而曾經設計《巫術》系列的 David W. Bradley,則是於 2000 年推出了與《巫術 7》十分神似的《神鬼巫師》(Wizards & Warriors)。雖然 Sir-Tech 悄然無聲的從遊戲市場上消失,但由其建立的《巫術》精神,仍會持續的傳承下去。

Bradley 跳槽後推出的《神鬼巫師》依舊承襲了《巫術》系列的架構。
Bradley 跳槽後推出的《神鬼巫師》依舊承襲了《巫術》系列的架構。

發表迴響

返回頂端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