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tima: Worlds of Adventure 2: Martian Dreams》是個推出於 1991 年的電腦 RPG 遊戲,它是《創世紀》系列的第二部外傳作品。遊戲引進台灣時,中文名稱叫《火星之旅》。儘管遊戲有了中文名稱,但遊戲本身依然仍然是英文的,儲存媒體則是磁片。你沒看錯,是磁片⋯⋯。
由於是九〇年代初期的遊戲,現在看來,《火星之旅》介面非常的古老。不過這樣的遊戲介面在當時雖然不是最先進,也算可以接受了。八〇年代的電腦 RPG 遊戲, 還可以看到很多純文字介面,或是很粗糙的色塊和線條;而《火星之旅》正好處於圖形介面有所改進(至少看得到人物及地圖,還有物品 icon),但遊戲進行的重要訊息還是用文字表現的尷尬過渡年代。
遊戲系統部分,《火星之旅》並不像《太空戰士》或《勇者鬥惡龍》那樣,在物件前按鈕就可以觸發對話、戰鬥時還有選單可以按。以對話為例,玩家必須站到要對話的人物面前,按下「T」(Talk)來啟動對話,而對話中則必須要輸入特定的關鍵字,才能觸發事件。至於戰鬥,則必須切換成「C」(Combat),玩家隊伍就會以手上的武器進行攻擊。
其他類似的操作還有 Use、Drop、Get⋯⋯等等。由於操作介面不友善,加上當年筆者的英文程度並不好,所以遊戲進展非常緩慢,而且經常想破頭也不知道下一步要去哪或是做什麼,所以幾乎是邊看攻略邊玩了。
儘管操作很彆腳,但一路玩下來,還是覺得故事發展是這款遊戲最大的賣點。它結合了維多利亞時代人們對於火星的想像,並且把當代的名人都寫進了故事裡,形成一個非常具有歷史感的太空冒險故事。
《火星之旅》跟前一代作品《洪荒帝國》(Worlds of Ultima: the Savage Empire)一樣,都是以《創世紀 Ⅵ》為架構所做出的遊戲,因為它與《創世紀》本傳的中世紀主題不同,是個年代設定較為近現代的遊戲,當中已經有槍械、科學力量的存在,所以歸類於外傳。
《火星之旅》的故事敘述:
身為現代人的玩家與同伴 Spector 博士,在他們完成《洪荒帝國》冒險後的某天,收到了一本書。這本書的作者是 Spector 博士,內容記述了一場維多利亞時代的火星探險。但是 Spector 博士從沒有寫過這樣的東西,他們認為這本書很有可能來自於另外一個時空的自己,所以他們透過了月球水晶的力量進行時間旅行,來到 1893 年在芝加哥舉行的「哥倫布紀念博覽會」(World’s Columbian Exposition)。
奠定現代天文學探索基礎的先驅帕西瓦爾.羅威爾(Percival Lawrence Lowell)也出席了博覽會。根據他的推測,他認為火星「是個有水和空氣的星球,而且有生命跡象」,所以他策劃了人類有史以來的第一次火星探勘任務,同時建造了一艘火星探測太空船,計劃用大砲發射到火星上去。
這艘船上搭乘了許多維多利亞時代的名人,大多是十九世紀末當代科學領域的先驅人物。但意外事件發生了,火星大砲的引信遭到不明人物提早點燃,所以這些科學家、發明家與知名人士們在物資還沒有準備妥善的情況下,就被發射到火星上面去了。玩家和 Spector 博士發現大事不妙,於是搭上備用的太空船,帶著救援物資前往火星進行救援⋯⋯。
以上就是《火星之旅》的故事開端。在接下來的冒險中,玩家會陸續接觸到許多維多利亞時代的名人,並且揭開「火星人」(?)的秘密,最後幫助這些名人平安的返回地球。
儘管現實中,維多利亞時代的太空探險計畫最後沒有成真,火星也已被證實幾乎沒有液態水、大氣層,也只有少量的氧,不適合人類生存,而真正的火星登陸計畫預計更要到 2030 年才會被執行,但《火星之旅》這款遊戲,讓我們得以一窺那個一切太空科學還等待被發現、驗證的十九世紀末,人們對於外太空的浪漫幻想。也多虧這份浪漫,以及帕西瓦爾.羅威爾等人對於天文研究的努力,人類才得以在未來實現真正的太空探索。
在此以《火星之旅》緬懷那個華麗而充滿冒險精神的年代。
最終劇透
考慮到《火星之旅》遊戲如今取得不易,加上必須在 Dosbox 這類模擬器上面執行,所以以下劇透一下我覺得遊戲中最有趣的部份。
在遊戲中,最終魔王透過夢境控制了來自地球的探險者,玩家必須在夢境中打敗它,才能讓大家平安回家。當魔王遭遇玩家時,它以水晶構成的防護罩保護自己,同時誇下海口:「任何當代武器都無法打穿這個防護罩,除非是下個世紀的武器」。
但它沒有能夠估算到的是,玩家剛好來自下個世紀的未來,而且在夢境中打造出一挺 M60 通用機槍——於是魔王在驚訝中被 M60 的 7.62mm 子彈打成碎片。
7.62mm的魔法實在太有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