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玩具大廠TOMY除了著名的TOMICA小汽車、PLARAIL小火車之外,其實也推出過無數的電子與機械玩具,今天要介紹的,就是這台具有大型電玩框體外型的「Mini Arcade」系列中,一款名為「Cosmic Clash」的機械式電玩。
一般來說,把傳統遊具或桌上遊戲的內容電子化、數位化,是我們都很習慣的模式;但是這款「Cosmic Clash」,卻是以純粹由齒輪、彈簧、機械與燈光甚至黑膠唱盤技術來「逆向」模擬出有如大型電玩機台一般的聲光效果。
1982年左右,TOMY以日本國外市場(主要是美國)為對象,推出了「Mini Arcade」系列掌上型電玩。
雖然它的確是一款可以帶著走的「遊樂器」,但外觀完全是當時主流的大型電玩機台模樣;除了真正可以用於操作的幾個按鈕之外,在機殼上甚至也具體而微地塑造出了大型電玩機台會有的銅板盒、維修面板、開啟用的鑰匙孔(當然,無法真的打開)、投幣孔與以貼紙重現的面板操作說明,甚至連通常看不見的機台背後的通風孔,都完整地以模具重現出來。
當它擺在桌上不動的時候,就是一台具體而微的大型機台模型。TOMY甚至還為這個「仿大型電玩外型的掌上型玩具」外觀設計在美國申請了專利。
當我幾年前透過熟識的舊貨商朋友取得這款「Cosmic Clash」時,很恰巧的是一次就拿到了兩台,而這兩台都是故障品。
其中一台的狀況稍好些,裝上電池,燈光還會發亮,雖然「畫面」上的物件不會動,但馬達也還有轉動的聲音;另一台雖然外觀看起來較為完整,但卻完全沒有反應。
當我拆開機身(必須切開兩側的裝飾貼紙)後,才發現這是一部純粹機械式的玩具,沒有任何IC、電路板、電容器,只有少數電線、燈泡和大量的齒輪和連桿。既然這樣,也許只有接電線讓小燈泡發亮程度的電子知識的我,也可能把它修好。
在沒有任何說明書,網路上也找不到太多內部狀態的資料的情況下,憑藉著正好有兩台機器可供比對的幸運優勢,以及一點運氣,終於土法煉鋼硬是將這兩台「主機」中堪用的零件二合一,以模型補土修復因為多年風化而出現缺口的塑膠零件,拿相同齒數的四驅車齒輪取代掉崩牙的舊齒輪,從而成功修復了其中一台外觀狀況較好的機器。
這種機械式玩具還有一個意想不到的好處:要是運作不順時,跟大雄的媽媽拍電視一樣拿起來拍兩下,就可以繼續玩了。XD
首先裝上電源開始玩之後的第一個感想是:這真是我所見過音效最吵的遊戲機。電源開啟後,馬達會帶動「畫面」前方繪製在中空膠片上的敵機由右向左循環,而玩家所需要做的,就是看準時機按下發射鈕,看著雷射光朝目標前進。
而打中敵機之後,敵機捲軸的動作會暫時停止,而畫面背後事先挖好空隙、前後交錯的塑膠簾幕會被彈簧拉動,由後方的燈泡照射投影出像是爆炸一樣的紫色動態圖樣。
這款遊戲甚至還有「AMA」、「PRO」兩種難度的選擇。在切換面板開關到「PRO」模式時,齒輪箱中的齒輪比與連桿組態會有變化,使得敵機速度更快,或是忽快忽慢地讓玩家更難拿捏發射雷射的時機。
除了馬達與齒輪運作的機械聲響之外,玩家發射雷射砲時,會有B級科幻電影裡常聽到的那種「咻咻咻~~碰碰!」音效,同時還有仿機器人聲喊出「飛.彈.發.射!」、「成.功.命.中!」的語音——當然,全都是英文。
音效?語音?前面提到過,這是一款純機械式的電動玩具,因此裡面並沒有什麼事先寫入預錄音效的程式晶片和電路,而是透過一個直徑大約五、六公分的迷你唱片,在「判定」玩家命中敵機時透過機械連動的方式啟動唱針,播放唱片上的音效和語音!
這個音效單元,除了迷你唱片與唱針之外,還用了一個透明的圓錐形薄塑膠殼罩在上面,因此同時有著擴大機的效果。
這種驚人的類比式設計,可以說是空前絕後了,至少我在當時與至今的其他電子玩具上,都不曾看過類似的設計。
但是這種精心的巧思,當然也有它不可克服的先天缺點:只要電源啟動,它的音效(還有運作時的噪音)不但非常吵,還無法調整或關閉(除非把唱針給拔掉)。經過實地試驗的結果,即使躲在棉被裡面玩,發出的聲音還是聽得一清二楚。
或許是因為構造太過精密,容易故障,而複雜的類比機械運作方式也讓生產成本居高不下,TOMY在推出數款「Mini Arcade」遊戲機之後,便不再生產類似原理的電子玩具。
畢竟對同一時代的小孩子來說,一台輕便、酷炫,還可以拿來當手錶或時鐘用的Game & Watch,怎麼樣都比這台又大又笨重,還不能躲在棉被裡偷偷玩的「掌上型大型電玩」來得有吸引力多了。
而這款在邏輯上非常有趣——「以全然的純機械技術來模擬數位電子遊戲聲光效果」的玩具系列,也就此被大多數人類遺忘了。
小時候曾經有一台機械式的仿大型電玩賽車遊戲… 也陪了我好一段日子呀
哦哦哦,感觉好Cool喵!
等等唱片什么的很容易磨损要不要先copy一份喵?
或者借助3D扫描和3D打印复刻一份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