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孩子若還願意讀故事書,不曉得還會不會碰到以前那種高落差的閱讀經驗。
當家人帶回一本或一套新書時,我們只能像開福袋一樣隨機接受參差不齊的品質——文字可能是含混的翻譯,也可能好到長大都忘不掉;有些題材可以一讀再讀,但也有那種不敢再翻第二次的內容。小孩有種神奇的包容力,可以把大人說好或說壞的所有東西,都當成一種新鮮事來熱切擁抱,並形成某種日後品味的基調。
不過也有些東西,我們在第一時間就會做出直覺評價——好比說,插圖好不好看。
對小孩來說,圖即便只是陪襯,也遠比故事來得吸引人;出版者深知這一點,所以無論如何都會配點圖。這之中的用心差異就很明顯——有些圖當年就知道畫得不怎麼樣,也有些直接盜自日本,印刷水準不提,還東遮一塊西改一塊的;但有些童話故事書仔細考察了古物、古畫、建築雕飾才一張張畫出插圖,也有一些按故事情節畫了整套水墨畫。我也曾在某本故事書中看過鄭問的神話插圖,即便當時年紀小,也能察覺他的工夫不是蓋的。
不過,我童年印象最深的故事插圖,卻不太能簡單說是好或壞,還因許多因素而帶點神祕氣息。
《媽媽剪紙說故事》分上下兩冊,沒有作者、沒有出版日期,只知我有印象以來就在書架上了。它的內頁是古早的四色:洋紅、青、棕和綠,單頁單色。
書中的神話涵蓋世界各地,甚至還有一則號稱「世界最古老的神話」。以兒童讀物來說,文字算是充足豐富,但最奇妙的還是插圖——整本書的插圖全部都是剪紙,但和我們熟悉的剪紙卻沒有太多相像處。
小時候沒什麼概念,覺得書上既然說是剪紙,那就一定是剪紙了。只是我一直想不透,美勞課教的那種對折再對折剪出的脆弱花朵,要怎麼樣才能變成書上這些生動的「剪紙」——完全看不到對稱的形狀,只用不規則但流暢的塊狀拼出人物、動物的稚趣模樣,以及月亮般的單眼,皎潔但含著一輪陰影。更不用說這些「剪紙畫」的背景——學校示範的傳統剪紙再怎麼漂亮,也只能用空白當襯底;但《媽媽剪紙說故事》的每一張圖,都可以再用「剪紙」展開好幾道層次分明的遠景。
這究竟是什麼樣的剪紙技巧?書中沒有任何線索能回答,這問題後來便隨著書,一起被丟到我自己都想不起的地方。
二十多年過去,我一時興起重新找回這兩本書。基於小時候許多無名書都是日本盜版的經驗,我把其中幾張圖掃描丟上 Google 一查,就找出了《媽媽剪紙說故事》的真實身分——由富本一枝改寫世界各地傳說、藤城清治擔任插畫的《媽媽讀給你聽的故事》(お母さんが読んで聞かせるお話)系列,其中 A、B 兩本便是我手中的上、下冊。
找到藤城清治這個名字,就解開了以前百思不解的問題。《媽媽剪紙說故事》的「剪紙」從來都不是我們概念中的剪紙,而是「影繪」,更接近於皮影戲。藤城清治自 1940 年代投身影繪至今不懈,一路開展的技藝不僅在劇場、在電視台的氣象預報中動態演出,也現身於平面雜誌、童書,色彩繽紛的影繪甚至成為許多拼圖玩家的最愛——如果我喜歡拼圖,或許老早就能揭曉《媽媽剪紙說故事》的真名了。
?藤城清治製作的東京電視台 1981 年天氣預報。
藤城清治 2014 年的創作實錄。
這也解釋了《媽媽剪紙說故事》中一些突兀的地方,比如說上冊開頭的「剪紙技巧教學」,裡頭教的都是傳統折疊剪紙和割花,如今可以得知那是台灣出版者自行增添的。
在粗糙的盜版品質中,兩者在書上看起來還真有幾分相似,但其實是兩種不同的技巧運用。再回頭來看整本書的前言「給敬愛的媽媽」,就更是意義不明:
「⋯⋯中國自古以來的剪紙藝術,一直為外人所讚嘆與喜愛,它不但表現中國純樸的美,更表現出無限盎然的生趣,身為一個中國人,應如何使這個藝術薪火相傳?
『媽媽剪紙說故事』就是本著這個旨趣而編的。我們希望能透過這一本書,使您與您的孩子,藉著一把剪刀,一張色紙,在每一個溫馨的夜晚裡,進入一個奇妙的世界⋯⋯」
要一位普通的「中國媽媽」用剪紙技巧進入日本影繪大師的世界,還要藉此「讓中國藝術薪火相傳」,一如那年代強加於個人的各種國家大任:含糊不知所云,又高得太強人所難,到頭來看出名實不符,也就只能聽聽罷了。
我相信當年許多媽媽應該也跳過了前言和煩人的剪紙技巧,直接把後面的故事說給孩子聽就了事了;畢竟沒有人規定「媽媽剪紙說故事」的「剪紙」是動詞——況且原書到底哪來的「剪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