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文名稱:スーパーリーグ
英文名稱:Super League(日歐);Tommy Lasorda Baseball(美)
發售年代:1989 年 4 月 22 日
製作廠商:SEGA
遊戲類型:運動益智
Beep! MD讀者投票平均(到1995.09):6.1858
MD 上第一款棒球遊戲《棒球聯盟》
在電腦與遊戲產業開始發展的當兒,職業棒球的歷史與商業運作最健全的美國與日本,就嘗試讓大多數無法實際下場的愛好者,也能夠動動手指頭享受打棒球的樂趣。
以日本人把棒球運動帶進台灣為開端,接著在國際處境風雨飄搖的年代,台灣選手連續贏得在國外以推廣幼童棒球運動為宗旨的「威廉波特少棒賽」冠軍,建立起信心。在政府有心的宣傳與推廣之下,使得更多學生與民眾接觸到這項運動,幾十年來棒球也成為國內最熱門的運動娛樂項目之一。台灣玩家對棒球遊戲的接受度,當然也不錯。
以現今眼光來看,遊戲畫面簡直慘不忍睹的 Atari 2600《Home Run》(Atari)應該是我最早接觸的棒球遊戲了。當然紅白機上的《棒球》(ベースボール,任天堂)、《立體棒球》系列(另譯《燃燒野球》,燃えろ!! プロ野球,Jaleco)、《家庭棒球》系列(プロ野球ファミリースタジアム,NAMCO),更是懷舊玩家的共同回憶。
早期 SEGA 的家用主機上,並沒有第三廠商提供優質的棒球遊戲,只好自家獨力製作。本作《棒球聯盟》是大型電玩基板 System 16B 上同名遊戲《Super League》(1988)的移植作,也是 MD 上第一款棒球遊戲。
發展得不錯的台灣成棒,一直到八〇年代起才由高英傑與李來發加入南海鷹隊,成為日治時期結束後台灣選手站上日職舞台的開端。
至九〇年代中期,當時台灣球員在日職的人數與成績,可以說是台灣選手在日職最活躍的時期1。例如最知名的投手「二郭一莊」(郭源治、郭泰源、莊勝雄)與打者陳大豐、呂明賜,他們的優異表現就被寫進了本作的遊戲程式裡。
雖然《棒球聯盟》並沒有獲得日職球團的實名授權,還是可以從球員的近似姓氏與背號,體驗到這些選手在他鄉奮鬥留下的紀錄。
大型電玩進入 16 位元時代後,使用畫面機能大幅進步的 System 16B 基板推出了幾款球類遊戲,包括《Dunk Shot》(1987,籃球)、《Ace Attacker》(1989,排球)、《Passing Shot》(1988,網球),都是採取由上向下的天頂鳥瞰視點,藉由放大縮小功能模擬物件的垂直移動。
本作守備時,使用物件格放的手法,模擬 MD 並不具備的縮放機能,營造高飛球具魄力的鳥瞰畫面,進攻畫面亦沿用了業務版的主審視點。當年在同學家玩到這款遊戲,看到被擊出的高飛球幾乎放大到近在眼前,球上的縫線與字體清楚可辨,真是「驚呆了」呢!
只是鳥瞰畫面的限制,使得這款遊戲省略了其它棒球遊戲常添加的野手跳躍與撲接美技。相對 PCE 上頭,操作視點與本作十分雷同的《Power League》(Hundson,1988),也加進了撲接的動作。說好聽些是簡化了遊戲的複雜度,但對於進階的玩家卻又少了美技守備的成就感,是本作些許遺憾之處。
《棒球聯盟》與業務版相近,遊戲中清楚的語音及類似油畫風格的渲染畫面,在 MD 發售初期是非常不錯的表現,也曾經在北美的 MD 相容基板 Mega-Tech2與 Genesis 主機上以棒球名人 Tommy Lasorda 掛名推出移植作。雖然不像 FC 其它棒球遊戲擁有高知名度,倒也陪伴了我一段歡樂時光。
八〇至九〇年代的日職台灣選手
*高英傑:南海鷹隊(1980年~1983年)
*李來發:南海鷹隊(1980年~1983年)
*李宗源:羅德獵戶星隊(1981年~1983年)、讀賣巨人隊(1983年~1985年,一軍無出賽)
*郭源治:中日龍隊(1981年07月29日~1996年)
*郭泰源:西武獅隊(1985年~1997年)
*莊勝雄:羅德獵戶座隊→千葉羅德海洋隊(1985年~1995年)
*呂明賜:讀賣巨人隊(1988年03月~1991年)
*陳義信:中日龍隊(1988年11月16日~1990年)
*陳大豐:中日龍隊(1988年12月23日~1997年)、阪神虎隊(1998年~2000年)、中日龍隊(2001年~2002年)
*郭建成:養樂多燕子隊(1989年01月10日~1991年)
*陳大順:羅德獵戶星隊→千葉羅德海洋隊(1991年~1992年)
*郭李建夫:阪神虎隊(1993年~1998年)
↩請參閱〈MD 的互換基板:Mega-Te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