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本文有劇情透露,建議觀賞完本片或漫畫作品之後再行閱讀。
進戲院去看《這個世界的角落》(この世界の片隅に)這部電影前,原本猜想即將上演的,會是個注定悲傷的故事——畢竟看其故事簡介,得知劇情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時代背景,加上女主角鈴又是廣島出生的;對熟悉這段歷史的觀眾而言,難免會預料其中必有令人掉淚的悲劇情節了。
但結果卻是出乎意料。悲劇確實是發生了,但卻是在意想不到的時點與情況下出現,亦沒有預期中那種從頭到尾都在愴地呼天的悲傷。那段情節,反倒像是把一顆小石子掉進寧靜的湖面一樣,動作平穩而安靜,卻令觀眾的心房泛起陣陣漣漪。
導演片渕須直在講述《這個世界的角落》的故事時,一直故意去「延長日常」,將觀眾在觀影前預期要看到的悲劇延後發生。觀眾原本已經緊繃神經,打算去看一套關於戰爭的悲劇了,結果卻屢屢被劇中的日常小事逗笑,緊張的情緒漸漸地放鬆起來。但就在觀眾已經鬆懈的時候,導演卻終於引爆那顆名為「戰爭殘酷」的炸彈——如同故事裡的情節一樣,是一顆一直存在,但未碰觸之前都不會帶來傷害的未爆彈——以情緒上的落差震撼觀眾。這就是「延長日常」手法在劇中所帶來的效果。
由故事開首,講述女主角浦野鈴千里迢迢嫁到吳市,到後來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吳市也捲入戰爭漩渦,在這大約佔電影長度一半的故事裡,片渕須直寫下了三段以反差營造幽默感的情節,屢次讓觀眾的期望落空,緊張的情緒化作笑聲。
第一次段劇情可視作熱身,講述鈴在和前來相親的周作見面前,她的奶奶就教導她說:在初夜時如果丈夫問她有沒有帶雨傘過來的話,就要回答「我已經帶了把新的傘過來了」。結果在鈴和周作結婚後的夜裡,周作真的問起鈴有沒有帶傘過來。鈴戰戰兢兢的回答「有」之後,周作卻真的如字面上所要表達的意思,拿了她帶過來的傘,去拿掛在房間外的東西進來吃。原本觀眾預期要發生的轉折,最終卻以幽默作結,就是導演想要營造的落差。
接下來,當故事描述戰爭愈演愈烈之時,導演這一記「營造落差」的手段,效果就愈見明顯。劇情講述鈴在山上畫畫,結果被軍警當作是間諜,闖進鈴的家翻箱倒櫃。就在這段充滿緊張感的劇情過後,徑子等人的反應卻是哈哈大笑,笑說「這麼笨的鈴怎麼可能是間諜」,因戰爭而來的緊張感就此落空。接下來的一段劇情的反差則更誇張,鈴在田間裡遇上空襲,就在這時候外父圓太郎趕過來,把鈴帶到夾縫裡躲避炮彈,自己卻突然在空襲裡暈倒。豈料鏡頭一轉,圓太郎原來不過是因為加班工作太累,才在空襲時睡著了。預料因戰爭而生的悲劇,又是落空。
就在觀眾的緊張情緒被屢屢化解,反倒被天真又有點傻氣的鈴逗得會心微笑之際,導演就在這時為觀眾帶來了最冷酷的轉折——那顆帶走了晴美的生命、鈴的右手的未爆彈。失去了緊張感的觀眾,在這時候被再次提醒,我們其實是在觀看一個關於戰爭的故事。原本觀眾就預料到會發生這樣的悲劇了,但在導演的鋪陳下,反倒變成被殺了一個措手不及,情緒在無法預料的情況下波動起來。這種透過劇情調整觀眾的情緒與期望,藉此帶來更深刻的悲傷的手法,是電影中最令我欣賞的部分。
除此之外,我也喜歡導演如何藉這一段劇情,告訴我們戰爭最殘酷的地方,是那種生命可以像玩笑一樣,隨時隨地、毫無意義地被帶走的殘忍。如同劇中鈴的獨白所言,或許她用另一隻手牽著晴,或是站在另一個位置的話,結局已經可能不再一樣,但偏偏戰爭就是不容許如此的事情發生。軍警的搜查、漫天的炮火,她們都捱過了,但原來戰爭奪走生命的方法,是可以如此不起眼,如此的簡單。
《這個世界的角落》是一部情節豐富、感情細膩,細節亦做得盡善盡美的電影,其中內容還有很多討論的空間。這裡想再多寫兩段,令我印象猶其深刻的情節:
- 故事尾段,當劇情講到電台播出了天皇的《終戰詔書》,象徵日本的正式投降後,包含鈴與徑子兩人,眾人的反應無不悲憤、或是在國旗下痛哭。但過了不久,劇情就寫到在晚上,外父圓太郎拿出白米,讓大家吃一頓久違的白飯,再努力走下去。家仇國恨是大時代的印記,但世界角落裡的人們,最需要的還是能繼續活下去的力量。
- 故事最後,以一句「謝謝你,在這個世界的角落中找到我」作為總結。《這個世界的角落》的故事,以鈴與周作在城市裡因一同被拐帶而相遇為開始,到最後則是兩人在廣島,與一個因核爆而流離失所的女孩相遇,並以兩人把她帶回吳市,作為故事的結局。鈴人生中每一次的相遇,對他人伸出緩手,都會在未來為她帶來幫助(包括在吳市重遇阿凜,那個小時候曾把西瓜留給她吃的女孩)。就算經歷過這麼多悲傷的事情,鈴卻仍舊沒有失去自己內心的良善——如此結局雖然簡單,但仍舊感動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