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我們都在看這些動畫:《涼宮春日的憂鬱》

這一刻,讓我們把時光倒流,回到十年前。你現在身處於 2006 年 4 月 2 日的晚上,在你面前有一部播放著日本電視台的電視機。今天晚上,你打算看一部新番動畫,名叫《涼宮春日的憂鬱》。

事前,你對《涼宮春日》的認識不多,只是基於各樣的原因,令你留意到春番有這樣的一部動畫。可能你曾經看過同樣由京都動畫製作的《AIR》跟《驚爆危機》系列,而這些動畫你都很喜歡,所以你就決定來看一下京阿尼的這部新作。

可能你是那種事前會把當季有甚麼新番可看,還要連同其故事簡介都全部研究一遍的勤奮動漫迷;然後在云云春番中,你覺得《涼宮春日》這部揉合了科幻元素與校園背景的故事看起來挺有趣的,於是就決定挑這部新番來看看。又可能,你只是偶然間在書店看過《涼宮春日》的原著小說,對這部作品的書名及伊東雜音的人設留下了印象,於是在得悉這小說會被動畫化後,就抱著不妨一看的心態,決定收看這部新番。

總之,無論是基於怎樣的理由,你是在對其原作認識不多的情況下,決定收看《涼宮春日的憂鬱》這部動畫——就先假設你是這樣吧。

時針指正午夜 12 時,你準時地打開電視,收看《涼宮春日的憂鬱》動畫第一集。不用過多久,電視開始傳來聽起來有點廉價、帶幾分古早味道的電子音樂,似乎是以播放主題曲作為動畫的開始。定睛看著螢幕的你,開始感到納悶——是我的電視壞了嗎?怎麼畫面會突然變成 4:3 格式?除此之外,怎麼動畫的影像看起來灰蒙蒙一片的,電視台是錯放了九十年代的動畫嗎?但看著曾經在小說封面跟宣傳圖片中出現過的角色逐一在螢幕前現身,這刻你又明白,自己應該是沒有看錯動畫才對⋯⋯。

心裡充滿疑問的你,只好繼續盯著眼前的電視螢幕,電視播放著聲優以每三個音節就走調一次的唱腔所演唱著的主題曲。起初你不禁抱怨,製作群為何非要找唱功這麼爛的人來唱主題曲,但聽到一半,你就發現這大概是故意的——就算演唱的聲優唱功再爛,像這樣走調的部份比正常唱完的部份還要多的主題曲,一般而言是不可能就這樣大刺刺地放在電視上播給觀眾聽的吧?那就只能當作它是故意的啦⋯⋯你是這樣在心裡說服自己的。

全長約一分半鐘的主題曲終於播畢,動畫本篇要正式開始了。但畫面比例仍舊維持 4:3 格式,螢幕的色彩仍舊相當暗淡——呃,真的是整集動畫都會是這樣子的嗎?你開始感到有點不安。接著在沒有任何說明的情況下,電視的螢幕開始播放著你完全不能理解的,講述穿著兔女郎服裝去打工的女高中生與邪惡魔法師決戰的故事。猶如在背誦台詞一樣的拙劣演技、不知所云的劇情、自顧自地開始吐嘈的旁白⋯⋯你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被甚麼人欺騙了,為什麼《涼宮春日的憂鬱》會是一套這麼奇怪的動畫啊?愚人節都已經過了一天啊!

看到劇情途中映著有人在背後拿著反光板的畫面,又聽到疑似是導演的人在鏡頭背後喊著「Cut!」的聲音,你開始理解現在電視播放著的,大概是在模擬一群高中生自行拍攝的電影——但儘管如此,你仍舊感到疑惑,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讀錯了這套動畫的故事大綱。所以《涼宮春日》是一部講電影拍攝的動畫嗎?應該不是這樣的吧⋯⋯。

莫名其妙的故事已經播放了超過二十分鐘,你開始感到不耐煩,有想把電視關掉的衝動。結果在這時候,螢幕開始打出象徵故事完結的工作人員名單。在你心想這部爛動畫終於要播完之際,畫面突然變回 16:9 的格式,接下來就是一個特寫鏡頭——鏡頭先映著掛在手臂上,寫著「超監督」的臂章;鏡頭接著往上推移,映著女主角涼宮春日那充滿自信的表情。涼宮春日就是以這充滿氣勢的姿態,威風凜凜的站在桌上,握拳說道剛剛播映的電影是何其成功。

原本昏昏欲睡的你,看到如此畫面也突然驚醒過來,然後只能像劇中的男主角一樣,嘴巴半開地看著如此的畫面。

隨後,畫面終於播放真正的片尾曲,真正的工作人員名單,這部動畫的第一集也終於真正播完了。電視傳來輕快的音樂,你看到工作人員名單旁邊似乎映著一眾主角在跳舞的畫面,但那一刻你沒有花太多精神在電視螢幕上,而是決定打開電腦,到網上的討論區走一趟。各大討論區已經開始在熱烈地討論這第一集了,在長長的討論串中,最多人表示的是看不明白這集究竟是在講甚麼,當然隨後就會有讀過原著的人跳出來解釋了。

有些人的焦點放在後藤邑子的唱功,有人講及京阿尼的作畫與演出,有些人提到片尾曲中一眾主角的舞步,當然也有人直接開罵,說這部動畫是垃圾⋯⋯但無論如何,看著如此情景的你,都知道《涼宮春日的憂鬱》這部動畫,已開始成為話題了。

無論是抱著打算再給這動畫多一次機會的想法,還是聽聞了關於這動畫的話題才特地來追看,一眾動漫迷的目光焦點,都已經集中在《涼宮春日的憂鬱》的第二集之上了。結果第二集的劇情,終於把故事從頭說起,以涼宮春日的名對白「我對普通的人類沒有興趣」為開始,正式為這部科幻校園劇掀開序幕,片尾曲那一眾主角在跳舞的畫面也終於有全螢幕版可看了。


但觀眾才安心了兩集,劇情的時間軸又開始亂跳,突然變成了SOS團眾人參加棒球大賽的故事⋯⋯《涼宮春日的憂鬱》就這樣屢屢以叫觀眾意想不到的方式,自顧自地不跟隨時間軸去亂播劇情,留下叫觀眾大惑不解的情節,但中間又穿插多個令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畫面。於是漸漸地,你習慣了一邊在網上和網友討論,一邊追看這部《涼宮春日的憂鬱》。

原本不以為然的片尾曲再多聽幾遍,又發現意外地具中毒性,經常往 YouTube 翻看片尾曲的舞蹈。然後你喜歡上阿虛的吐嘈,對長門有希那奇妙的無口(沉默)個性留下深刻印象,被演奏〈God Knows…〉的一段演出所震撼,然後想不到看至《涼宮春日的憂鬱》的最後一集時,竟會覺得其結局也有幾分感動——畢竟看畢其第一集時,又怎會想到這動畫有如此結局呢。然後⋯⋯。

然後,你已經見證了2000年代中,其中一部最具話題性的動畫,是如何誕生。

關於《涼宮春日的憂鬱》,這部於十年前的四月開始播放的動畫,實在有太多東西可說了。由那大膽地打亂劇情順序,不按時間軸編排去敘述故事的手法、融合動漫迷所熟悉的「屬性」與元素的角色設定、京阿尼在演出上所下的用心與功夫、聲優們的賣力演出、片尾曲的舞步與〈God Knows…〉演奏的神作畫,以至《涼宮春日的憂鬱》如何在網絡上炒起話題、借用網絡行銷、與同人創作互動,甚至是這動畫如何捧紅由為主角以至路人角色配音的聲優,以及平野綾爆紅後卻不想被定型為偶像聲優的花邊新聞⋯⋯關於《涼宮春日的憂鬱》,能說的實在有太多了。

為免文章變成沒有人想看的萬字文,這次的回顧我只想挑一樣東西和大家閒聊一下。這東西就是《涼宮春日的憂鬱》最神奇的戲法——如何善用「落差」,只用幾分鐘的橋段,一口氣扭轉你對整集動畫的印象。

《涼宮春日的憂鬱》能夠成為如此具話題性的作品的主要原因,當然是因為它採用打亂劇情順序,藉此為觀眾營造討論的空間與話題了。但單靠這一點是不夠的——說實在的,如果你現在再以當初的播放順序,把整套《涼宮春日的憂鬱》再看一遍的話,大概只會覺得是在自討苦吃,而不會覺得特別有趣。

最近的好萊塢電影,有不少都愛採用「非線性敘事」的編劇手法,講故事時不依時間順序,劇情可從中間說起,再跳回故事的開端。

這樣安排的目的是為故事埋下謎團與伏線,讓觀眾能跟隨著編劇的視線,遂漸理解故事的完整面貌,並在最後一刻迎來謎團一口氣被解開的快感。《涼宮春日》那打亂故事順序的編排,和上述的編劇手法雖也有幾分相似,但卻未能達到前者的效果。在我看來,除了增加話題性,讓觀眾有更多空間去討論劇情外,不見得如此手法還有甚麼其他的好處了。

所以單靠這一手法,是不可能因此就讓這部動畫成為話題作的——正確而言,話題性倒是一定有,但能否得到好評則絕對是另一回事。《涼宮春日的憂鬱》最終成為大受歡迎的動畫,除了話題性還有京阿尼的出色作畫外,還有一點是不可被忽略的,那就是善用「落差」,替觀眾製造良好觀感的演出手法。

上文提到的《涼宮春日的憂鬱》第一集〈朝比奈實玖瑠的冒險 Episode00〉,就是其中一個好例子。單看完二十多分鐘不知所云、用色單調,演技(故意地)差劣的劇情與演出後,一般而言,都應該很難會就此覺得這是部有趣的作品吧。但在加上最後的兩三分鐘,那段讓涼宮春日以氣勢如虹的姿態登場的情節後,卻反倒會讓人把注意力集中在這短短的幾分鐘上,一口氣地讓觀眾有了截然不同的觀感——加上了這一段劇情後,第一集的〈朝比奈實玖瑠的冒險 Episode00〉,就變成了讓觀眾覺得「製作群是故意在擺爛」的話題性作品,而不是一部徹頭徹尾的爛片。

如此手法的有趣之處,在於只要在最後加上令人印象深刻的情節與畫面後,觀眾對該集動畫所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會變成「平淡/奇怪的情節過後竟有如此印象鮮明的畫面啊」,而不是「這集動畫有二十多分鐘的情節都很無聊呢」的想法。當年電視台播放的第九集,由原作者谷川流親自編劇的〈Someday in the Rain〉,就是把這一理念玩得最淋漓盡致的一集。

這集的劇情,以SOS團的眾人在冬天某日裡所發生的日常小事為主軸。整集劇情難言有任何特別有趣的地方,當中更出現了再一次挑戰觀眾耐性的橋段。

劇情中,出現了一幕接近三分半鐘,鏡頭只用遠鏡映著長門在看書,然後用畫外音播著收音機廣播的畫面——沒有任何對白,沒有任何配樂,近乎沒有任何畫面上的變化。雖然事後回想,這幕可以理解成是想讓觀眾體會身為外星人的長門有希是如何感受時間的流動,但第一次看著這段劇情時,相信第一時間的觀感,還是會覺得不自在又沈悶,而非有如此閒暇去慢慢其內容涵意吧。

而接下來的情節,才是整集〈Someday in the Rain〉最有趣的地方——在最後的一分半鐘裡,劇情講述阿虛在部室裡睡著了,醒過來時發現自己身上蓋著毛衣。定睛一看,才發現這是已回到部室的涼宮春日替他披在身上的。被睡醒的阿虛看到自己在做著不符個性的行為,涼宮她一時慌張,說著一大堆不成理的說辭,去辯說自己才不是關心阿虛才特地這樣造的。故事來到最後一刻,才突然讓角色顯出叫觀眾意感到意外的一面,就是這一段情節扭轉觀眾印象的第一環。而接下來的最後一擊,則是在下著雨的街道上,涼宮調皮地把原本和阿虛一同撐著的雨傘一把搶過來,然後轉頭對阿虛扮鬼臉。如此的一串鏡頭,深刻地烙印在觀眾的眼球,成為了叫人津津樂道的橋段。
trim
回看整集〈Someday in the Rain〉,就會發現其實首二十分鐘的平淡情節,都是為了鋪陳最後一幕而出現的。沒有前面的平鋪直敘的話,最後的一分半鐘大概也難以像現在般叫觀眾眼前一亮。當然反過來說,沒有最後一分半鐘的精彩的話,事後也難以讓觀眾能平心靜氣地看待其餘二十分鐘的劇情,順便研究那三分半鐘映著長門有希在翻書的定格鏡頭,大概是想表達外星人的時間觀就是了。

這就是觀眾心理的有趣之處。一部全長十四集的動畫,基本上沒有多少人是能夠完整地記得每一分鐘的劇情的。從來決定觀眾最後對一部作品是留下好還是壞的觀感,大部分時候還是得靠幾幕特別讓人印象深刻的情節。《涼宮春日的憂鬱》也是如此,只是製作群在明白如此道理後,在編劇手法上玩得更為進取而已。上述提到的兩集如是,像學園祭的一集中插入精彩的〈God Knows…〉演奏、還是本篇劇情中突然風格一轉,演出朝倉涼子與長門有希間的激烈打鬥,也是依循同樣思路而作的編排。

《涼宮春日的憂鬱》會用上如此大膽的演出手法,為動畫帶來源源不絕的話題性,在製作群中擔任「系列演出」一職的山本寬厥功至偉。不過這一點,倒是要在他離開了京都動畫,退出了《涼宮春日的憂鬱》的製作後,才得以完全確認就是了。在官方沒有太多的說明下,山本寬在後來一部同樣由京阿尼製作,並由他擔正當導演的動畫《幸運☆星》中被革職,而隨後他也離開了京阿尼。

兩年後,《涼宮春日的憂鬱》在重播期間突然插入新製作的集數,再次以充滿話題性的方式開始播映第二季。可惜好景不常,第二期在接下來的集數,選擇播放足足八集的〈漫無止境的8月〉——而〈漫無止境的8月〉的劇情,就是講述涼宮春日為了盡情享受暑假,而不自覺地多次運用自己的神力,讓時間重回暑假的最後兩星期,SOS團的眾人因此就過了一萬多遍的暑假,直到最後才能成功制止時間再度輪迴⋯⋯。

大概是為了讓觀眾體驗阿虛等人的感受吧,製作組選擇也把這堆近乎一模一樣的情節重演八遍,直到最後一集,才能讓觀眾和阿虛一同解脫。但顯然用八集演同樣的劇情,實在是超過觀眾所能忍受的限度。結果因為這〈漫無止境的8月〉,《涼宮春日的憂鬱》第二期招來了觀眾的普遍差評,最終得到的口碑和第一期截然不同,只能以慘淡收場來形容。

其實事後回想,〈漫無止境的8月〉所用上的手法,不是和以往製作《涼宮春日的憂鬱》的理念如出一轍嗎?鋪排了八集的輪迴,其實也不過是為了突顯最後一集結束輪迴時,其劇情所包含的震撼而已。只可惜,用八集來演同一樣的劇情,怎麼看都實在是過了火。最後觀眾感到的不是「震撼」,而是「解脫」,在這之前的感受則是「震怒」啊⋯⋯。

話說當時在電視機外,還有著如此的一段小插曲——其時山本寬在美國出席了一個動漫相關的活動,當時台下有人問到他對〈漫無止境的8月〉的演出有何看法。而那時他是如此回答的:他說當他還任職於京都動畫時,已有人提出過如此的演出手法,而當時他是反對這樣作的,並覺得只用兩集去拍就夠了。在最後,他甚至代表《涼宮春日的憂鬱》的制作委員會,向台下的觀眾道歉。

先不論他如此的說法恰不恰當(事實上,他最後也有在部落格上修正自己的說法,改以「曾經是制作委員會一員」的身份去道歉),但如此的一聲抱歉,自然就成為了他對那拋棄了自己的老東家的最佳反擊了。現在回看當年的畫面,反倒讓我更感慨的,是那曾經意氣風發的山本寬,以及那精於計算之餘,又有突破框架的創意的京阿尼,都在經此一役後,失去了如此的姿態。

山本寬就不多說了,那個曾拍出《涼宮春日的憂鬱》的京阿尼,現在拍的東西當然都不算難看,甚至仍舊偶有佳作,但像《涼宮春日》般活力澎湃,在動畫界掀起過話題的作品,卻好像已從京阿尼的手上消失得無影無蹤。現在京阿尼的動畫,畫面上的演出仍舊計算精準,但卻顯得四平八穩,缺乏驚喜和亮點。故事本身有可取之處的話倒還好,如果沒有的話,就只能說是不過不失的作品而已。

其實懷念《涼宮春日的憂鬱》這部動畫,與此同時,也是懷念那個京都動畫還能為我們帶來創意,輕小說改編動畫還能為我們帶來驚喜的年代。然後一轉眼,原來這也已是十年前的事情了。

關於作者

在〈十年前,我們都在看這些動畫:《涼宮春日的憂鬱》〉中有 1 則留言

發表迴響

Scroll to Top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