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 iPhone 7 的發表在一如往例「周全」的事前洩漏下,也引起眾人有如例行公事一般邊嫌新 iPhone 沒梗(還有沒耳機孔),同時又默默更新頁面下單的「口嫌體正直」式搶購;在這同時,任天堂即將在 iOS(與 Android)平台上推出《Super Mario Run》的消息,以及登台透過同步口譯介紹這款瑪利歐系列最新作的宮本茂,反而成了這次 Keynote September 2016 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片段。
身為一位從紅白機年代開始玩《超級瑪利歐》的主機玩家,在得知《Super Mario Run》的消息時,心中第一個念頭並不是「怎麼會這樣?」而是「終於來了」。
儘管有《Pokémon GO》這個大紅大紫的前例,但那畢竟是透過子公司進行的 IP 授權應用,並非任天堂本家的軟體產品;另一方面,任天堂本身也早已在 App Store 上架過 Miitomo 這個 App(也是唯一的一個 App),但它並不是一款傳統意義上的遊戲,而是內包有小遊戲的社交軟體。
在山內老社長與岩田社長時代的初期,任天堂都曾經不只一次宣示過「不考慮在自家主機之外的平台推出遊戲」;除了保護 IP 與利潤最大化的商業考量之外,一般認為這也有不願在技術上受人限制的因素在。
但是任天堂真的是第一次在自家硬體之外推出《超級瑪利歐》遊戲嗎?
不,當然不是。從結果來說,既是,也不是。此中細節,就是宮本茂在發表會上不會說起的往事——其中多少還有些令任天堂頗為難堪的黑歷史。
《大金剛》(Donkey Kong)
《大金剛》原本是一款要使用《大力水手》角色圖像的英雄救美遊戲,但由於無法成功取得角色授權,只好由宮本茂設計的原創人物——瑪利歐、大金剛與女主角比琪公主 Pauline ——加以代換,於是世界上最知名的義大利裔水管工就此誕生。
最初,《大金剛》是一款營業用大型電玩,也很快就出現在 Game & Watch 與任天堂紅白機上。大約同一時期,任天堂也授權了 Coleco、Atari 及其他歐美廠商,將《大金剛》移植到 Atari 2600、ColecoVision 及 MSX 與各種個人電腦平台上。
由於這些移植作並沒有推出日本版,因此並不會與 FC 莫大的市場利益有所衝突,而在當時以日版遊戲環境為主流的台灣,除了盜版的 Atari 2600 版《大金鋼》卡帶之外,多半也不太為人所知。
《超級瑪利兄弟特別版》(Super Mario Bros. Special)
地球上玩過 FC《超級瑪利兄弟》的玩家可能有好幾億人,但用 PC-88 或 Sharp X-1 個人電腦玩過由任天堂授權 Hudson 移植製作的《超級瑪利兄弟特別版》的人,可能一下就少了好幾位數。
論「第一個在任天堂本家以外的平台發售的《超級瑪利歐》遊戲」,這款 1986 年推出,直到 2005 年被找出來放上網路討論之前,在日本以外少有人知(實際上或許大部分日本人都未必知道其存在)的《超級瑪利兄弟特別版》才是史上第一,而非《Super Mario Run》。
出於硬體及顯示上的限制,這款《超級瑪利兄弟特別版》轉換畫面的方式並非一路到底的橫捲軸,而是如《薩爾達傳說》一般向右進行到極限之後,才瞬間切換到下一段畫面,因此玩家無法事先得知前方有何種障礙物或敵人。
畫面的表現與操作性,也因為平台是個人電腦,而與 FC 版有著莫大的差異。但是公平點說,這些差異是源於硬體限制及開發技術,並非故意製成此種不順暢的詭異模樣。
《超級瑪利兄弟特別版》的遊戲系統本身與 FC 版基本相同,也追加了一些 FC 原始版本中沒有的敵人角色與道具,儘管發色詭異、時脈不穩定,稱之為「特別版」倒也名符其實。
除了這款任天堂官方授權的電腦移植版之外,歐美市面上也在這波瑪利兄弟熱潮中,出現過一些來源不明、「無斷移植」的 Bootleg 版本,例如以下影片中在 Atari 800XL 個人電腦上出現的《兄弟》(Bros.)遊戲。
透過這兩支影片,我們可以了解到流暢的捲軸或物件功能,對於一台遊樂器來說是多麼重要的資質。
《瑪利歐教打字》(Mario Teaches Typing)
另外,1992 年,任天堂也曾經授權 Interplay 在 PC 上推出一款《Mario Teaches Typing》打字教學遊戲,遊戲中的配樂還是 SFC《超級瑪利歐世界》的主題曲。這款瑪利歐教打字遊戲,甚至還有續篇推出;如今可以在 archive.org 的網頁模擬器上直接遊玩。(感謝骨灰集散地小南兄補充)
結合下文要提到的 CD-i 瑪利歐與薩爾達遊戲來看,其實 90 年代前期到中期,任天堂其實對於授權自家 IP 給外部廠商或平台這件事,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吝嗇。
名為 CD-i 的惡夢
CD-i 是「Compact Disk Interactive」的簡稱,要播放這種格式的互動光碟片,需要專用的 CD-i 播放器。從 1991 年到 1998 年,由飛利浦與 SONY 等家電廠商製造的各類 CD-i 播放器,在美國也只賣出了約 57 萬台,一般被認為是最具代表性的失敗影音產品之一。
1994 年,在外界無法知悉和理解的一連串詭異商業運作之後,飛利浦(在歐美)推出了一款得到任天堂授權的《Hotel Mario》。這款益智遊戲《Hotel Mario》的內容,僅是需要操作瑪利歐把舞台中的飯店房門給通通關上;當然,並不好玩。
但是在關卡之間穿插的動畫,卻莫名地精心製作,兩者之間的反差讓性好嘲諷的老遊戲玩家津津樂道。
就如前文所說,《Hotel Mario》實際上是由飛利浦的子公司 Philips Fantasy Factory 負責開發,而任天堂僅提供了角色 IP 的授權。除了瑪利歐系列角色之外,在這之前一年,任天堂也授權了飛利浦製作以《薩爾達傳說》世界觀及人物為主題的冒險遊戲《Zelda: The Wand of Gamelon》、《Link: The Faces of Evil》 與《Zelda’s Adventure》。
這些由飛利浦開發的遊戲,無一例外都是中看不中用的糞作,也成了任天堂至今最黑的黑歷史——由於遊戲實在太爛,這些當年發行量就不大的非主流軟體,如今在歐美拍賣網站或二手市場,往往被以莫名其妙的高價販賣或收藏著。
任天堂之所以會讓飛利浦如此惡搞自家 IP,原因眾說紛紜,但一般推測與當時 SFC CD-ROM 開發過程中,任天堂、SONY 與飛利浦檯面下激烈的三方商業角力有密切的關係。
最後的結局是,SFC CD-ROM 與任天堂的次世代遊戲霸業成了夢幻泡影、飛利浦悲劇的 CD-i 與它賴以翻身的老任招牌 IP 遊戲成了笑柄,而 SONY 的 PlayStation 帝國興盛至今。而《Hotel Mario》與那一票任天堂難以開口談論的 CD-i 薩爾達系列遊戲,也是這種時代的扭曲之下,才會誕生的「神作」。
平心而論,以上所舉的各個例子當中,任天堂一直都是扮演開綠燈給授權,由其他廠商實際製作或移植自家 IP 作品的角色。但是畢竟在玩家心目中,無論是瑪利歐或是林克、薩爾達公主們,多年下來都有了一種獨特的地位與辨識性;一旦以這些角色為主角的遊戲有任何缺陷或不足,不但會被放大檢視,還會都把帳算在任天堂的頭上。
而即將推出在手機平台上的《Super Mario Run》,也可說是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次,任天堂在非自家平台上親手製作的遊戲。身為一位主機玩家,摒除一些無謂的懷舊傷感,或許更應該期待任天堂第一次挑戰智慧型手機平台,會累積什麼樣的新資產,而這種前所未有的開發過程,又能夠回饋多少到任天堂自身的遊戲平台上。
雖然《Super Mario Run》要到今年年底才能下載,但是任天堂官網與 iTune Store 都已經開張了非常醒目的專屬頁面(不用說,台灣商店目前當然連影子也沒有);儘管如此,關於這款史上第一款可以用單手操控的瑪利歐遊戲,具體的消息除了發表會上宮本茂的示範講解、官網上的內嵌遊戲影片之外,依然不多。
就筆者個人而言,對於任天堂製作、宮本茂掛牌的瑪利歐遊戲,還是可以寄予幾近絕對的信任的。
只是,任天堂的遊戲長久以來多半有個共同的特色:雖然公司的信條與口號是「擴大遊戲人口」,視覺表現上也是老少咸宜,但即使任天堂宣稱這是一款「誰都能用單手輕鬆上手的全新瑪利歐」,卻也沒說是「誰都能用單手輕鬆破關的瑪利歐」。無論如何,只有等待和關注更多後續消息。
寫到這裡,我們發現還有一位人士被任天堂、蘋果,還有幾乎所有人給遺忘了,也就是那位「綠色的瑪利歐」路易士先生。身為 2P 愛好者,不免還是要為瑪利歐這位三十年來存在感始終薄弱的兄弟感到一絲委屈。(笑)